今年,安徽省将“开展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和困难群众法律援助”作为优化实施的30项民生实事之一,安徽省总工会和安徽省司法厅结合各自职能,高质量组织实施民生实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困难职工和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精准摸排 确保“应建尽建、应帮尽帮”
摸底排查确保“应建尽建、应帮尽帮”。针对收入低、患病、失业、子女上学、受灾等困难职工群体,安徽省总工会健全基层工会摸底排查、县级工会主动发现、职工自主申报机制,精准识别困难职工。
各级工会广泛开展关爱困难职工和帮扶解困送温暖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全省县级以上帮扶中心和工会干部“一帮一”结对帮扶的作用,实现走访送温暖全覆盖、帮扶救助全过程管理。截至8月底,全省工会累计帮扶8191人次,发放帮扶资金3857万元。
志智双扶 激发自身发展“内动力”
在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中,安徽省总工会强化物质帮扶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积极构建“工会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帮扶体系,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困难职工,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教育帮扶等方式,全面激发困难职工内生动力。
自2022年启动以来,全省工会系统已连续四年组织开展“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江淮”就业援助行动,加强农民工、困难职工及家庭成员、转岗待岗职工、高校毕业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缓解企业“招工难”、劳动者“就业难”结构性就业矛盾。
法律援助 构筑合法权益保障防线
“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帮我要回了应得的工资。”黄某某身体残疾,曾在合肥某外卖配送站点担任全职骑手,后因故离职,但与平台公司产生劳动报酬纠纷。多次协商无果后,他向安徽省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经审核后,安徽省法援中心于同日决定给予法律援助,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代理此案,最终帮其讨回了5385元工资。
这是安徽省法律援助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一个缩影。安徽省司法厅出台《2025年度全省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实施方案》等,推动困难群众法律援助民生实事落实落细。
安徽省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是安徽省司法厅打造的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之一,面向社会公众提供“7×24小时”全年无休的免费法律咨询、司法行政业务办理指引等服务。9月5日,记者走进中心话务大厅,只见几十名律师坐在热线前忙个不停。“这里是省级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中心招募的律师团队负责解答群众遇到的法律问题,通过每一次案件办理、每一通电话咨询、每一条留言解答开展普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阳光。”中心负责人闫振说。
据悉,全省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3个、公共法律服务站1535个,法律服务工作室1.7万个,建成全省集中统一的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和安徽法律服务网,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各地还广泛组织志愿律师走进养老院、居民小区等开展巡回法治讲座、现场法律咨询,推动法律援助更加深入人心。
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充分提升法律援助效能。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1日,新修订的《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正式施行。其在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优化便民举措、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作出更高要求,特别是明确了授权市级人民政府可以补充法律援助事项、降低法律援助经济困难门槛,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
为无声者发声,为无力者前行。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始终将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军人军属等特殊困难群体列为重点对象,以“法律援助惠民生”为主题,高质量开展“安心行动”,通过加强法治宣传、开辟绿色通道、跨部门协作等创新举措,为群众筑牢权益保障防线。
文章来源 | 安徽日报
记者 | 李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