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网购墙贴画竟附赠法律恐吓信?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其在某平台网店购买装饰墙贴画时,随货收到了一封商家的“感谢信”。据该网友晒图显示,这封“感谢信”以“定制产品不退不换”为由,称顾客若拒收将起诉。信内强调,商家退货收件地址为“律师事务所”,并盖有某律所公章。随即有眼尖网友发现,该“感谢信”的落款并非真的律所,而是将“律师”写作了“律帅”,公章内容也同为“律帅事务所”。
对此,店铺负责人承认,确实随单寄出了上述“感谢信”,但声称这是店铺的“无奈之举”。“生意难做,其实没有威胁大家的意思,只是希望顾客不要退货。”
商家用根本不存在的律所给顾客寄恐吓信,表面上看是一种维权手段,但实际上是一种违法的危险游戏。首先,用根本不存在的律师事务所冒充法律机构恐吓消费者,已经涉嫌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其行为可能面临行政拘留。其次,退货就要起诉的威胁,直接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的有权利要求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商品退货、更换、修理的规定。更严重的是,这种心理战术会破坏电商信任基础,让消费者每次拆包裹都像拆炸弹,导致整个网购环境充满猜疑。
商家可能觉得这是被逼无奈的举措,但即便再无奈,也不是突破法律底线的理由。平台建议消费者在商品页面直接以“欺诈”举报商家,并称会在1~3个工作日内予以处理。这种结果显然让商家偷鸡不成蚀把米,教训也够深刻的了。
商家哭诉生意难做,大概有其真实的困境。定制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被恶意退货后无法二次销售,原材料费用和工钱都会面临打水漂,商家的焦虑可以理解。但理解其困境并不等于纵容其违法,用错误的维权方式去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并不是最明智的做法。
要解决退货纠纷,商家完全可以走正规渠道。比如在商品页面明确标注定制产品不退换的规则,或者购买时让消费者勾选确认条款,或者通过平台进行申诉,这些都比假扮律所更有效。平台数据也显示,规范标注退货政策的店铺,纠纷率反而更低,这同明码标价的商店很少遇到扯皮一个道理。
说到底,商家用违法手段维权,短期内可能吓退几个顾客,但时间长了只会让店铺信誉彻底崩盘。与其在灰色地带挣扎,不如把精力用在提升商品质量和服务上。毕竟,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根本不需要恐吓信来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