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3日讯(全媒体记者 祝林灿 通讯员 郭凤湘)“不到10秒就和律师连上线,这法律服务太省心了!”近日,在长沙市雨花区综治中心入口的司法便民服务站,刚结束法律咨询的市民王女士,对着扫码登录的屏幕连连称赞。
法律咨询为何能快速响应?短时间内拿出解决方案的秘诀是什么?司法便民服务站又能提供哪些服务?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雨花区综治中心一探究竟。
全天在线,法律服务“指尖办”
雨花区综治中心入口处,一座形似小房子的建筑,便是让王女士赞不绝口的司法便民服务站。此前,王女士途经此处想咨询法律问题,原本以为要跑律所、等预约,没想到扫码登录后,难题很快就得到解决,操作简便又高效。
这一便民服务站,是雨花区综治中心的创新举措。依托中国司法便民平台,服务站汇聚了全国5万名真人律师,提供7×24小时免费远程视频咨询服务,平均6秒就能响应群众需求。更贴心的是,平台会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咨询内容,为群众和企业精准匹配个性化法律建议。市民只需微信扫码,就能享受服务,让“找律师”从过去的“跑断腿”,变成如今的“指尖办”。
这样的便利,源于雨花区综治中心2023年启动的规范化建设。雨花区综治中心负责人周李琦告诉记者,中心打造了“1+4+8+N”功能布局:1个指挥中心统筹全局,4个开放式功能区协同联动,8个专业庭室精准发力,N个功能用房灵活适配。
走进中心,法院、司法局、人社局等10余家单位集中办公,矛盾纠纷“一站式”调处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服务窗口依次排开,工作人员正有序为市民办理业务。2000平方米的空间,俨然成为基层治理的“强磁场”,真正实现了“进一扇门,办百家事”。
金牌调解室里的“暖心解法”
“来,先喝口水,咱们慢慢说。”在雨花区综治中心的金牌调解室,调解员汤敏芝耐心安抚着因劳动纠纷产生矛盾的双方。这起纠纷的当事人,是返乡创业的超市老板刘湘粤和员工楚柳。今年9月4日一早,两人因工资结算问题争执不下,闹得面红耳赤。
经了解,今年8月10日楚柳入职后,常因加班觉得工作强度过大,却遭到刘湘粤指责工作不积极。不久前,楚柳想提前预支工资给孩子交学费,因未到发薪时间被刘湘粤拒绝,一气之下提出离职。而刘湘粤因难寻接替员工,希望延迟支付工资,双方协商无果后,来到综治中心寻求帮助,中心当即引导两人前往金牌调解室。
调解过程中,汤敏芝没有急于下判断,而是先认真倾听双方诉求。待两人说完,她才缓缓开口:“楚柳,辞职需提前告知,这是职场规矩;刘老板,支付员工工资,这是法律规定。咱们能不能各退一步,找个折中办法?”汤敏芝既守住法律底线,又体谅双方难处,从上午10时到下午2时,经过多轮沟通,终于促成双方和解。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6250元工资分三期支付,当天先付2250元,剩余两笔分别在9月20日、30日前结清。为让双方放心,这份协议还做了司法确认,给两人都吃下了“定心丸”。
立下“明确规矩”,破解直播行业用工难题
当下直播经济蓬勃发展,网络主播与传媒公司间的劳动纠纷也日渐增多。今年,雨花区综治中心成功化解了一起典型的网络主播劳动纠纷,为规范直播行业用工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3年2月,主播贺某与某传媒公司签订《直播合作协议》,约定合作期限3年,明确了直播时长、收益分配等内容,还设有保底收入。同年6月,双方将合作期限续约至10年,但协议中保底收益条款却留空未填。合作期间,该传媒公司通过微信群发布多项管理规定,对贺某的作息、请假流程、直播间行为等进行严格管控,还设置了罚款制度。
2024年1月,贺某停止直播;同年7月,因认为公司拖欠工资且未支付经济补偿,贺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而传媒公司则坚持认为,双方是合作关系,公司出台的管理规定只是行业惯例,并非劳动关系中的管理条款。
雨花区综治中心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入驻的区法院、区人社局共同介入调解。面对这一新型纠纷,综治中心运用“三重认定”,从人身依附性、经济依附性、业务组成性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最终确认贺某与传媒公司存在劳动关系。今年1月,在中心的协调下,双方达成和解,传媒公司向贺某支付了相应报酬。
不仅如此,中心还推动区法院、区人社局联合制定《企业用工风险防控公共法律产品汇编》,引导企业完善用工管理制度。“这让企业清楚知道用工该注意什么,为直播行业用工划定了清晰标准,也为类似纠纷的解决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雨花区人社局仲裁科负责人张弘表示。
法律咨询快速响应,日常纠纷温情化解……雨花区综治中心以“便民”为核心,用实打实的服务让群众办事更省心、企业经营更安心。未来,这样的基层治理实践还将持续优化,把更多服务送到群众和企业身边,让法治温度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