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梁军 马倩
一笔拖欠900万元的设备回购款,险些让两家企业彻底“翻脸”。近日,湖北省枣阳市法院成功调解一起涉企纠纷,法官深入了解案件细节、梳理矛盾焦点、寻找利益平衡点,最终让两家企业握手言和,重回合作轨道。
枣阳法院
据了解,三年前,某制造公司因扩产需要,向某投资公司采购了一套生产设备。受制于当时资金紧张,双方签订《设备回购协议》,约定设备使用第三年起,由制造公司分三年支付设备款共计3000万元。
然而,在首笔款项到期时,制造公司却未能如约支付900万元。投资公司多次催要无果,一纸诉状告到法院,要求对方支付欠款及利息。
“如果他们再不付款,我们将终止一切合作!”投资公司态度坚决。而制造公司也道出苦衷:“眼下资金链确实紧张,能不能宽限一段时间?我们正在积极筹钱。”
一边是着急回款的投资公司,一边是暂时困难的制造企业,如何平衡双方利益、保住合作基础?承办法官接到案件后,没有简单“一判了之”,而是主动走进企业摸清实情,在征得双方同意后,果断启动调解程序。
调解初期,由于双方意见不一,调解陷入僵局。法官及时调整策略,由“面对面”转为“背对背”,分头做工作——一方面引导投资公司回顾合作情谊,理解制造公司并非恶意拖欠,适当放宽期限有利于长远合作;另一方面向制造公司释明法律风险,督促其珍惜信誉、拿出可行的还款方案。
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终于放下了成见,最终达成一致调解协议,制造公司承诺于10月25日前分三期付清900万元,投资公司也自愿放弃利息主张。
签署协议时,制造公司负责人连连致谢:“感谢法院为我们争取了喘息的机会!”
目前,被告公司按照调解协议内容,已履行了第二期付款义务。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在依法公正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冲击,实现双赢多赢共赢。”该案承办法官表示。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