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子
涉广东演艺市场的“政策包”已落地三个月有余,结出的“果实”如何?
5月20日以来,全省新增演艺相关企业291家,同比增长91%;5月20日至8月底,全省已审批营业性演出17.9万场,同比增长44%;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票房收入和观演人次均实现两位数增长……9月10日,广东举行演艺市场政策推进落实座谈会,一系列丰硕成果引外界高度关注。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为一出话剧走进大剧院”……南粤大地从不缺少这样的浪漫与热爱,且近来在一大推力——《关于推动广东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加速上演。
“政策包”聚焦市场培育,提出打造国际一流演艺城市群、培育壮大演艺市场主体等17条政策措施,积极抢滩“演艺经济”市场新风口。政策出台以来,各地快速响应、高效落实,从叠加配套政策、优化服务保障、创新消费场景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在激烈的演艺市场竞争中赢得“泼天流量”,收获如潮好评。
为什么是广东?为什么是演艺市场?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这就要从广东的底气与优势谈起。
广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经济体量大、人口数量多,各种演艺场馆、综合场馆林林总总,可满足不同规模的演出需求;广东拥有“硬核”的硬件,舞台灯光音响等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广东得益于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长期以来吸引着国内外特别是港澳艺人落地演出……多重利好因素持续叠加,广东的演艺市场活力迸发、亮点纷呈,“演艺经济”已成为拉动消费和促进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然,广东的演艺市场,有喜也有忧。这突出地表现在消费后劲不足、品牌建设乏力等方面。
比如,受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2024年全省剧院票房同比下滑达33%,像广州大剧院这种能够保持在亿元以上票房的“优等生”,2024年仍同比下降了18%。再比如,从“演艺码头”向“演艺源头”转型任重道远,虽然舞剧《英歌》、音乐剧《雄狮少年》等原创精品有着不俗的表现,但仍缺乏真正重量级、能对标国际顶级演出的演艺品牌,大型演出项目和本土原创精品在“质”和“量”上有待提升。此外,广东的演艺人才培育、演艺空间孵化以及政策扶持等,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演员在表演舞剧《英歌》,图/ 新华社
知不足而奋进,广东的演艺市场魅力无限、空间无限。
从省级层面出台演艺市场“政策包”,到核心城市深化“文旅体一证通”行政审批改革,再到其它城市想方设法拓展“演艺+”新模式新业态,南粤大地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干劲。广东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机遇,有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有强劲的文化市场活力……化优势为胜势,有理由期待广东的“演艺经济”更上一层楼,同时也欢迎更多创业团队来粤追梦圆梦,共绘文化发展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