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桃源县人民法院通过实地走访、多元调解与善意文明执行举措,成功化解一起因排水沟问题引发的邻里积怨。执行过程中,法官始终聚焦矛盾根源,以耐心疏导促进双方互谅互让,最终不仅解决了排水难题,更消融了多年隔阂,实现 “案结事了人和”,彰显了司法温情与社会治理效能。
本案当事人是同住一村的老邻居,却因排水沟走向、日常通行等琐事积怨已久,邻里关系剑拔弩张。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承办团队没有急于按判决强制执行,而是先到现场丈量勘查,向周边村民了解矛盾始末。调查发现,双方争执的排水沟问题,实则是长期生活摩擦的集中爆发点,若仅靠强制手段解决,很可能让矛盾 “按下葫芦浮起瓢”。
为彻底解开 “心结”,执行法官采用 “背对背” 调解法,逐一与当事人促膝长谈。面对被执行人,法官既讲清判决确定的法律义务,也认真倾听其对施工方案的顾虑,帮其分析 “硬顶” 的法律风险;与申请执行人沟通时,则引导其回想早年邻里互助的往事,体谅对方在施工中的实际难处。一次次推心置腹的沟通,让双方紧绷的情绪逐渐松弛。
最终,在法官见证下,双方达成和解:被执行人自愿出资 300 元,请专业师傅按共同商定的路线开挖排水沟,确保排水通畅;申请执行人为方便施工与日后通行,主动修剪了自家靠近地界的柚子树。施工当天,法官专程到现场协调,看着清澈的积水顺着新沟渠排出,两家人多年来第一次主动搭话,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是桃源法院践行 “司法为民” 理念的鲜活注脚。针对邻里纠纷,法院始终坚持 “调解优先、案结事了”,不满足于法律程序终结,更追求矛盾实质性化解。通过柔性执行的 “巧劲”,既守住了法律底线,又传递了司法温度,让 “远亲不如近邻” 的传统美德在法治框架下重焕生机。
下一步,桃源法院将持续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处理民生类纠纷时,以 “如我在诉” 的共情做好调解疏导,用柔性执行化解 “针尖对麦芒” 的僵局,为构建和谐乡村、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司法动能。
来源:指尖新闻
作者:罗宏丽 伍梦霞
编辑:邱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