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9月10日讯(通讯员 陈宁 陈怡 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一份份白纸黑字的分期支付协议,让镇江西斛村17名老人的工钱有了着落,心里悬了多时的石头,终于缓缓落下。近日,在镇江丹徒区综治中心劳动争议纠纷调解室的努力下,一批劳务合同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2023年起,杨老板在丹徒区高资街道西斛村承包土地种植茨菇,雇用了村里17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协助农活。他们本盼着靠双手补贴家用,却未料到,杨老板因农产品经营不善,不仅欠下村委会承包费,连老人们的工钱也一拖再拖。
“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出来做点活不容易,哪知道连工资都要不回来。村里能不能帮帮我们?”村民们来到村委会求助,语气恳切。虽然村委会进行了多次协调,但钱始终没有实实在在地落到老人们手中。村干部陪同他们来到了区综治中心的诉讼服务中心,准备起诉杨老板,要求支付拖欠的工资。
由于老人们年纪较大、应诉能力有限,法院主动与司法局对接,按照规定为老人们申请了援助律师,并在征求老人们的意见后,将案件分流至综治中心的劳动争议纠纷调解室。
调解员陈秀芹接手后,第一时间联系杨老板了解情况,杨老板得知老人们把他诉到了法院,很是抵触:“我也在想办法,又不是不给,只是现在困难,他们想告我就告吧……”之后便不接听电话。
“法院也是解决问题的地方,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说。”“老人家也一直体谅你的难处,但是时间这么久了,他们年纪都大了拖不起,难免会焦虑起来。”“再说,大家一直都很信任你,不如面对面谈一谈?”……陈秀芹多次向杨老板发送短信、微信耐心劝说。
经调解员语重心长的引导,杨老板慢慢打开心结,愿意接受调解。调解员趁机与杨老板核对账目,征询双方调解意见。由于老人们年纪较大,对工资账目不太清晰,双方对于分期付款方案迟迟定不下。调解员对接的诉裁团队获悉后,指导法官建议到村委会现场理清账目,开展调解工作。
8月28日下午,调解员、指导法官以及当地人大代表至村委会与工作人员一起进行调解。调解员与法官现场核对账目,村委会工作人员安抚老人们的情绪,人大代表则劝解杨老板全力筹资、分期偿付。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调解员与法官结合杨老板的年度收入和每位老人被欠工资金额,提出了分类分期支付的方案。双方当事人均表示认可,并现场签订了调解协议。
承载着理解与信任的协议,为这场持续两年的劳资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既温情守护了17位老人的劳动所得,也人性化地考量了经营者的现实困难,是基层社会治理中法、理、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