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9月10日电 (余萍 方路)徽州经济开发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企业与民众关切的利益纠纷,通过高效化解每一起“小案件”,助推区域营商环境实现“大提升”。
日前,外来务工人员汪某经某人力资源公司派遣至开发区某企业担任冲压车间操作工,工作期间左手受伤。治疗结束后,员工、人力资源公司及用工单位三方因赔偿问题产生纠纷。尽管标的额不大,但各方对雇佣关系与责任认定存在较大争议。
徽州经济开发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该案后,立即指派调解员开展协调工作。调解员以耐心细致的态度搭建对话平台,认真倾听各方诉求,引导三方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沟通。针对各方在事实认知和法律理解上的分歧,调解员借助类似案例,清晰阐释了责任认定、赔偿标准及相关法律依据,有效消除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沟通障碍。
调解员结合民法典、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用通俗语言解读工伤认定、赔偿流程与责任划分,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边界。经调解员多次沟通协调,最终各方达成一致意见,纠纷得到解决。
今年以来,徽州经济开发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已成功化解各类涉企纠纷35起。未来,调委会将继续深化法治宣传,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持续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