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德立表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法治建设,“十四五”时期,我国文物法治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文物事业发展呈现良法善治的良好局面。
▲发布会现场
据介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织牢文物保护防护网,标志着文物事业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公布,理顺了水下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有力保障我国水下考古水平跻身世界前列。文物保护立法不断加强,文物法律体系更趋完备。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6部行政法规、10部部门规章、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构筑起了依法保护文物的“铜墙铁壁”。
孙德立表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物工作方针和工作要求,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工作成熟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规范。新增加了“先考古、后出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埋藏区等重要制度,文物专业人才培养、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最小干预原则、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社会力量参与等首次写入了法律,特别是针对占比80%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完善相关制度,为全面加强各级各类文物系统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文物普法宣传不断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将依法保护文物摆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法人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今年3月中央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学习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的通知,中央媒体、各地媒体全文刊发文物保护法学习宣传提纲,进一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实践,文物普法志愿者队伍也不断壮大,依法保护文物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
孙德立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为重点,积极推进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配套法规的制定修订,协同各方面在做到法之必行、行之必严上下功夫,有效发挥文物法律制度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在全社会凝聚起保护文物、珍爱文明的强大合力。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