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山东省沂源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张英浩(左二)、王均波(左一)、唐文韬(左三)在案涉宅基地进行现场调解。谷昀慧 摄
盛夏七月,酷暑灼人。王林(化名)站在自家宅基地上,望着眼前荒诞的景象:几根孤零零的钢筋倔强地刺向天空,像在无声诉说着这场持续近一年的拉锯战。新家的梦想,似乎被牢牢钉在了这方停滞的土地上。
时间回溯到2024年9月,王林的新房梦刚起步。挖掘机正挖地基时,邻居李婶突然大喊一声:“停!树根要断了,我的这两棵树要死了!”
话音未落,西邻刘叔也攥着一张泛黄的纸匆匆赶来:“这是1988年村里宅基地示意图,一家一半!你别想把中间这两米空白地全吞了!”
王林握着自己手里的宅基地证,看着两位激动不已的长辈,一股深深的无力感袭来。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直至第四十三次报警,均无果而终。
“我就不信,有理还说不清了。”2025年1月,寒风卷着雪粒,王林决然将李婶和刘叔告上法庭。
4月,法院判决:被告不得阻挠原告正常施工。王林反复摩挲着那个判决书上的法院红印,仿佛触摸到了新家的基石。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只要施工机械的轰鸣声一响,阻挠施工的熟悉身影便如约而至。王林赢了法理,却困在了现实的泥沼里。
“不能再等了!”7月18日,王林在煎熬中申请强制执行。
7月24日下午,警灯在村口亮起,山东省沂源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张英浩、王均波走进村庄,宅基地变成了露天调解室,一场调解攻坚战就此展开。
“李婶,这树根确实有损伤,下雨容易烂根,您心疼是人之常情。”张英浩刚到现场就蹲在柳树下,仔细观察情况。
“但法院判决已生效,必须执行。我知道您对树有感情,咱们算算树的损失,商量个两全的办法,您看行吗?”
“不是钱的事,这棵树陪着我过了四十年……”李婶别过脸,声音哽咽了起来。
另一边,王均波正耐心安抚情绪激动的刘叔。
“法院得讲历史公道!”刘叔把旧图铺在警车引擎盖上,指节敲得“砰砰”响。
“您这图是老物件,确实有历史价值。”王均波指着图上的墨迹,“但王林的新证是2016年核发的,白纸红章,明确标注这两米在他的宅基地范围内,咱得认。”
“我不是要他的地,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刘叔肩膀微微松垮下来。
分头劝说完,稳定双方情绪后,张英浩和王均波又把目光投向王林:“盖房子是大事,咱耽误不起。每次开工受阻,光误工费也不是一笔小钱。”
王林深吸一口气,转向李婶说道:“我愿意出2000元买您那两棵树。”又看向刘叔,“我给您500块钱,这钱不是买地的,咱们街坊一场,图个顺心。”
两个多小时的调解过程中,执行干警顶着烈日,把法理和情理掰开揉碎了讲,后背上早已渗出大片汗渍。
李婶看着老柳树,又看向执行干警坚毅的眼神,点了点头。刘叔也把旧图小心翼翼地放进口袋,表示同意。
“这就对了,远亲不如近邻,以后还得互相帮衬。”张英浩额角的汗珠滴在和解协议上。
“轰隆隆……”搅拌机的轰鸣声再次响起,中断施工十个月的工地,瞬间被注入澎湃的生命力。钢筋、水泥、砖块等物料源源不断地运抵,工人们的身影在阳光下穿梭忙碌起来。
王林长久地伫立在地基旁,家的轮廓正一点点变得清晰、坚实,压在他心头的重担,在搅拌机的轰鸣和混凝土的流动中,彻底放下。
情、理、法交融,这场邻里之争,在法徽的见证下化解了。以法为尺定分止争,横亘在群众心头的“冰疙瘩”,在春风化雨的调解中悄然融化。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记者:闫继勇 | 通讯员:李楠 翟莉芳
新媒体编辑:陶羽黛
上一篇:我国律师人数已达83万
下一篇:卡塔尔谴责以方袭击多哈是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