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万买到“凶宅”!两年后起诉退款为何能获得法院支持?律师解读→
创始人
2025-09-09 09:32:16
0

9月8日,

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法院

此前审理的一起

男子买到“凶宅”两年后要求退款案,

引发关注。

据报道,2021年10月,湖北鄂州的陈先生以55万元向王女士购买城区房屋,贷款后完成过户,购房合同中约定“买方已知房屋情况,卖方无瞒”。

2023年8月,陈先生意外得知该房屋内曾发生王女士母亲自缢身亡的事儿,认为王女士隐瞒“凶宅”事实构成欺诈,遂起诉要求撤销合同、返还房款及中介费等,并让王女士代偿剩余贷款。

王女士则辩称房屋质量无问题,且合同已约定“无隐瞒”,拒绝担责。

最终,法院认定房屋属“凶宅”,王女士未履行告知义务构成欺诈,判决撤销相关合同,王女士返还钱款并代偿贷款。

那么,

什么样的房屋会被认定为

法律语境下的“凶宅”?

房屋出卖人未主动告知房屋

是“凶宅”会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购房者若买到“凶宅”,

可通过哪些法律途径维护

自身合法权益?

一起来看《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管理主任吴学联律师的专业解读!

1.什么样的房屋会被认定为法律语境下的“凶宅”?本案中法院为何认定案涉房屋是“凶宅”?

吴学联:法律层面虽未对“凶宅”作出统一的立法定义,但结合司法实践和社会普遍认知,“凶宅”通常指房屋内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如自杀、他杀、意外事故致死等)的房屋。这类事件可能对购房者产生心理不适、影响居住体验,进而实质性影响交易意愿,成为房屋交易中的重要信息。

本案中,法院在认定时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事件性质,案涉房屋内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如自杀、他杀等),这与因疾病、衰老等自然原因导致的死亡有本质区别。其次是社会普遍观念,该事件是否在社会普遍观念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足以对居住者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其购买决策。案涉房屋发生过王女士母亲自缢身亡的事件,属于自杀这种非正常死亡事件,符合社会公众对“凶宅”的一般认知标准,所以法院认定该房屋是“凶宅”。

2.房屋出卖人是否有义务主动告知购房者房屋是“凶宅”?未告知会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吴学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诚信原则”及房屋交易的特殊性,房屋出卖人对“凶宅”信息负有主动告知义务。原因在于:一方面,“凶宅”信息不属于“肉眼可见的房屋瑕疵”,购房者难以通过自行查验发现,卖方作为房屋的原权利人“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亲历者,处于信息绝对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凶宅”信息直接影响购房者的“意思表示”——若知晓该信息,购房者可能选择不购买或压低价格,属于“影响交易意愿的关键因素”,卖方隐瞒则违背诚信原则。

本案中,王女士不仅未主动告知“凶宅”事实,反而在合同中承诺“卖方及营销中心无隐瞒”,属于“故意隐瞒重要信息”,符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欺诈”的构成要件(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最终,法院判决撤销相关合同,王女士需返还购房款、中介费、税款,并代偿银行贷款本息,正是对“未履行告知义务”的法律追责。

3.本案中合同约定“买方已知悉房屋产权及居住情况,卖方及营销中心无隐瞒”,为何法院仍认定卖方“隐瞒”并构成欺诈?

吴学联:合同中的“无隐瞒”条款不能成为卖方“免责的挡箭牌”,关键在于条款是否覆盖“凶宅”这类“关键信息”,以及卖方是否真正履行了告知义务。

首先,“房屋产权及居住情况”是概括性表述,而“房屋内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属于影响交易核心决策的具体信息,不能仅凭概括性条款推定买方“已知悉”——买方签订合同时,难以预见到“居住情况”包含“凶宅”事实,卖方需针对该特殊信息作出“明确、具体的告知”,而非依赖笼统条款规避义务。其次,王女士在明知房屋是“凶宅”的情况下,未向陈先生作出任何提示或说明,反而通过合同条款“承诺无隐瞒”,本质是“以虚假承诺掩盖真实信息”,主观上具有“故意隐瞒”的恶意,符合欺诈的主观要件。因此,法院未认可该条款的免责效力,仍认定卖方构成欺诈。

4.购房者若买到“凶宅”,可通过哪些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本案中陈先生的诉求为何能得到法院支持?

吴学联:购房者若买到“凶宅”,可以保留购房合同、交易凭证、付款记录等材料,收集卖方隐瞒房屋是“凶宅”的证据,包括邻居的证人证言、社区记录等,以及与卖家关于房屋情况的沟通记录、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通过与卖方协商、向相关部门投诉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途径维护权益。

本案中陈先生的诉求能得到法院支持,是因为卖方故意隐瞒“凶宅”事实,构成欺诈,陈先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属于受欺诈而做出的意思表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他有权请求撤销合同。隐瞒“凶宅”信息不仅违反法律规定,也违背了社会善良风俗,为司法实践所坚决否定,所以法院判决撤销相关合同,判令卖方返还购房款、中介费和税款,并代为偿还贷款银行本息。法院判决旨在纠正因欺诈导致的不公平状态,保护善意买方的合法权益,并维护市场交易的诚信基础。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雨晨

来源:法治日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桃源法院:邻里种树起口角致冲突... 近日,桃源县人民法院漆河法庭成功调解一起因邻里种树引发的侵权责任纠纷,不仅为当事人化解了矛盾,更让一...
简阳深化“首席健康官”制度建设...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简阳,健康管理正从“隐性福利”迈向“战...
徇私枉法、故意包庇犯罪人员使其...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9日消息,云南检察机关依法对韩跃先涉嫌受贿、徇私枉法案提起公诉。 日前,云南省人民...
英国历史学家尼亚尔·弗格森:特... 参考消息网9月9日报道《日本经济新闻》9月7日发表题为《特朗普或因关税政策走向失势——专访英国历史学...
女子买的新车在4S店被撞,该赔... “我8月27日在长城4S店买了一辆新车,因第二天要出差当时并未提车。9月2日准备提车时,竟然得知车被...
政策利好中的曙光乍现,地产基金... 前阵子,上海楼市新政相信大家都有耳闻了。内容主要三条: 1 、上海人外环外不限套数,外环内限购2套。...
体育总局:优化实施实名制管理,... 新京报讯(记者姜慧梓)在9月9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体育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会同有...
《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
原创 离... 北京一对夫妻正处于离婚冷静期,男方母亲突然离世,留有一套房产。男子办理继承公证后将房子出售,却遭女方...
法治热点:痴呆老父亲起诉女儿分... 家庭,原本应该是一个温暖的港湾,然而在现实中,却不乏因利益纠葛而引发的各种纷争。当亲情遭遇法律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