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统一的制度和法律,特别是要平等对待企业。在9月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司法部部长贺荣表示,2024年以来,已修改废止1万余件不平等对待企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全部工作将于年内完成。
针对群众关心的涉企行政执法问题,贺荣表示,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检查次数下降的同时,发现问题率提高。目前,正在加快制定《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研究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此外,发布会还介绍了公证、调解等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环节的有关情况。
有效纠治乱罚款、违规异地执法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完善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制度规则,制定修订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比如,公平竞争审查条例首次对公平竞争审查的对象、标准和机制等作出系统规定,避免排除和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出台。
同时,全面清理不利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相关法规政策。2024年以来,已修改废止了1万多件不平等对待企业的法律法规政策,主要是政策性文件,修改废止的全部工作将于年内完成。
在执法环节,贺荣介绍,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以来,查纠执法突出问题相关案件4.7万件。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和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等问题得到有效纠治。
各地根据企业信用等情况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把该减的减下去、该管的管到位。今年1-8月,各地涉企行政检查数量同比普遍下降30%以上,与此同时,发现问题率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
将出台新规解决执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规范行政执法,规范的是乱执法、滥执法,不是不执法,也不是执法越宽越好。”贺荣表示,专项行动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与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领域,要坚持最严的标准和要求,坚决防止监管漏洞和安全隐患。今年1-8月,有关部门依法查办重点领域违法行为、纠治执法不作为案件4400多件。
对于执法标准不统一等老问题,正在加快制定《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研究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目前,全国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一共有4138个。
同时,司法部已指导各地在严格依法的前提下适用“轻微不罚”“首违不罚”,不得随意给予顶格和高额罚款,强化对违法行为的预防和惩戒,先后取消和调整86个罚款事项。
实现备案审查全覆盖
备案审查是一项关系立法监督的重要制度,2024年司法部推动修改完善《法规规章备案审查条例》,拓展备案审查范围,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
司法部副部长李明征介绍,2021年以来,共接收各地区、各部门报送国务院备案的法规规章1万余件,实现备案审查全覆盖。对审查发现的问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作出处理。
在加强立法监督的同时,立法的内容聚焦薄弱点、空白点,特别是2023年以来,对于实践急需的立法项目,司法部门提前介入或者直接牵头组织起草,提高立法工作效率。数字经济、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有了法规制度保障。
正推动出台《商事调解条例》
过去,调解工作往往聚焦婚姻家庭、邻里、山林土地、医疗、道路交通等传统纠纷,随着数字智能、平台经济、新就业形态等领域的发展,调解工作逐渐向楼宇、商圈、园区等场所延伸。目前,司法部正在推动出台《商事调解条例》,优化营商环境。
据了解,目前,全国在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信访等部门设立的调解组织有2.8万个,全国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69.6万个,专职调解员47万人。
“十四五”期间,全国调解组织年均调解各类纠纷近1600万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调解协议履行率92%,促成案结事了人和。这期间,涌现出了重庆市江北区老马工作室负责人马善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昆仑山下古丽花”等深受群众欢迎的模范调解员和金牌调解室。
2021年以来,已办理免费遗嘱公证9万件
2023年以来,司法部部署开展“公证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已删减不必要的公证证明材料116项,删减证明达29.3%,以解决循环证明、无谓证明等问题。同时,推出7项提速措施,出具部分公证书的期限缩短至5个或者10个工作日以内。
司法部副部长李明征表示,目前,各地有序推进公证执业区域放宽至省一级,推动学历学位、机动车驾驶证、居民身份证、营业执照等公证事项“跨省通办”。推广“互联网+公证”服务新模式,依托远程视频为居住异地或旅居海外的公民提供公证服务。实行工作日错峰延时、周末不打烊等举措,群众在节假日也可办理公证。
同时,为出行困难群众提供“上门办证”服务。对80岁及以上老人首次办理遗嘱公证,免收公证服务费用。2021年以来,已办理免费遗嘱公证9万件。
此外,发布会还介绍,全国已建立普法新媒体账号3万多个,“三分钟案说民法典”等一批普法短视频受到欢迎。全国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配备率达98.9%。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