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爱康国宾体检门事件迎来最新进展,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已取消定于9月11日开庭的爱康国宾起诉张晓玲名誉侵权案。原因是张晓玲在8月12日递交了书面异议,法院管辖权异议。2025年7月,张晓玲公开表示她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体检,从未被检出患癌风险,2024年被发现患癌时已是晚期,她质疑爱康国宾体检涉嫌“误检、漏检”。
而后,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在媒体说明会上称,体检不等于看病诊断,“别指望一个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爱康国宾方面已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名誉权纠纷诉讼,起诉张晓玲侵犯名誉权,索赔经济损失及维权费用1000万元。
一张法院传票,一句“几百块钱体检查不出所有病”,一场本可通过沟通化解的体检纠纷,因企业的“强硬反击”演变为全网声讨的信任危机。国内体检巨头爱康国宾正以教科书级的危机处理失误,将自身推向公众信任的对立面。
张女士连续十年在爱康国宾进行体检,从未被告知有患癌风险。然而在2024年,她被发现患有癌症,且已是晚期。作为国内体检行业的知名机构,爱康国宾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遭到质疑。
作为机构方的爱康国宾并未选择正面回应,反而将张女士告上法庭,并索赔1000万元。尽管爱康国宾召开了媒体说明会,但是媒体说明会上的发言更是引起轩然大波,CEO在公开场合表示,企业的体检流程和标准都是严格规范的,客户的质疑是对企业专业性的不尊重,起诉是为了维护企业的尊严和行业秩序。这番话乍一听,似乎是在强调企业的立场和原则,但仔细品味,却让人感觉不到一丝对客户的关怀和理解。
公众期待的是,企业在面对客户质疑时,能够以更加包容和负责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尤其是在客户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企业更应该展现出人文关怀,积极与客户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急于通过法律手段来“捍卫”自己。CEO的发言,不仅没有平息公众的愤怒,反而像是在火上浇油,引发用户对于体检的讨论,让爱康国宾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境地。
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注重自身健康,不少用户选择去专业的体检机构进行身体检查。短视频时代兴起,品牌直播间确实存在低价体检套餐。用户支付体检费用,购买的是专业健康评估服务,如果连一场指标筛查都无法保证,那体检意义在哪里?
在江湖老刘看来,体检在于筛查身体异常指标,连续十年体检最后却突然被告知癌症晚期,作为当事人而言难以接受,甚至被一纸告上公堂,被索赔1000万。体检的确不能等同于疾病诊断,但专业机构有义务通过标准化流程和质控体系,尽可能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价格因素不应成为服务质量打折的借口,尤其是关乎人命的健康检查。经此一事,体检机构行业也正面临着来自各行各业的质疑,体检是否真的有用?
这场危机的本质,是企业对“信任经济”的误判。体检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客户将健康乃至生命托付给机构,其核心竞争力不是价格或设备,而是“专业可靠”的信任标签。当患者因可能的漏检陷入恐慌时,企业本应第一时间启动内部核查,主动沟通缓解焦虑;即便认为无责,也应保持对患者的基本同理心,而非用“震慑”“讹钱”等标签将其污名化。CEO的言论暴露的,是企业将客户视为“风险源头”而非“服务对象”的傲慢心态,这种价值观的偏差,比漏检本身更具破坏性。
体检作为健康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价值本应体现在早期发现健康隐患。如果体检机构自身都认为低价体检无法提供全面有效的检查,那么消费者如何能够信任这些机构?当企业以价格为由为漏检误检开脱时,整个行业的公信力都会受到质疑。对于消费者来说,健康体检是他们关注自身健康的重要方式,他们选择一家体检机构,是基于对该机构的信任。然而,爱康国宾起诉患癌客户的行为,让消费者感到心寒。他们会担心,如果自己在体检过程中也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否也会遭到企业的“反击”?这种担忧使得消费者对爱康国宾的信任大打折扣。
体检虽不是万能的确诊工具,但专业机构有义务尽可能准确地执行检查并告知异常结果。价格不应成为服务质量打折的借口,尤其是关乎人命的健康检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爱康国宾的投诉共有1311条,其中投诉多集中于“体检结果错误”、“诱导消费”等。这些数据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者对体检行业信任度的持续下滑。作为体检机构,用产品价格来评估价值,本身就是不正确的。体检机构作为盈利机构,在盈利与关乎人命的健康之间,并不存在着二选一的困境。明码标价的商品,消费者有权享受合法权益。
在江湖老刘看来,价格是否匹配价值,应由体检机构决定,后果更不应由消费者买单。体检作为健康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其价值本应体现在早期发现健康隐患。爱康国宾CEO的发言,也引起消费者对体检机构的思考,只检查的体检机构,是否连检查数据都可能出现错误?低价的体检套餐是不是“假把式”?经此一事,可能会引发公众对整个健康体检行业的质疑。人们会思考,连爱康国宾这样的大企业都不能妥善处理与客户的关系,那么其他体检机构又能否值得信赖呢?这无疑会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信任的建立需要十年,崩塌只在一瞬。爱康国宾的危机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在健康管理这个“人心生意”里,任何损害信任的行为都是自毁根基。
体检行业关乎生命健康,不容儿戏。尽管这场公堂上的对峙并未开始,但大众心中的判决早已生效。当关系到人命的医疗健康行业,以追逐利益为本末,那这个行业是否还有其存在的意义呢?
爱康国宾事件不是个案,它折射出的是整个体检行业的发展乱象。随着健康意识提升,中国体检市场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但快速发展背后是标准化不足、监管滞后的问题。体检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质量控制标准不够统一,导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机构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过度营销低价套餐却在服务质量上打折扣,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权益和行业长远发展。加强体检机构的监管力度也已经迫在眉睫了。
从“魏则西事件”到“权健骗局”,医疗健康领域的信任危机往往代价惨重。爱康国宾此次风波再次证明:在健康管理行业,客户的信任是最珍贵的资产,任何将其视为“可计算成本”的企业,终将被信任抛弃。当企业举起法律之剑指向弱势客户时,砍断的不仅是一段纠纷,更是无数潜在客户的信心——而失去了信任,再大的规模、再高的市值,都不过是空中楼阁。
在江湖老刘看来,体检不等同于看病就诊,相比于医院,体检机构的体检更加方便快捷。倘若体检机构因为价格就抛弃承担相应的专业责任,那体检机构也将毫无意义。价格低的体检,也绝对不等于无用的形式主义,有此想法的体检机构是时候醒醒了。对于用户而言,在选择体检机构时也要擦亮眼睛,在选择体检服务时也应保持理性,不应单纯以价格作为选择标准,而应综合考虑机构的专业资质、设备水平和口碑评价,健康的商业模式应该建立在信任基础上。
这场危机或许会成为爱康国宾的“转折点”:若能痛定思痛,从服务质量到价值观进行彻底整改,或能重获公众认可;若继续执迷于“法律震慑”的短视策略,等待它的,将是更长的信任寒冬。毕竟,在健康面前,没有人会选择一个“不值得相信”的体检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