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动物森友会》的主人公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座岛,并按照自己的喜好经营和装扮它,几乎是每个模拟经营玩家的梦想。
现实中,许多国家海域范围内都遍布着人迹罕至的无居民岛,其中一些岛屿确实是可以交易并开发的。
早在2003年,我国《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中就对如何成为岛主做了明确规定:单位和个人利用无居民海岛,应当向县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包括个人资信证明、海岛利用方案、利用海岛的保护方案、无居民海岛利用申请书等在内的申请材料。
这看似是“动森”的岛主梦照进现实。然而,购买并经营一座无人岛真的有游戏中那么轻松容易吗?需要怎样的条件才能买得起自己的岛?
文 | Paella 图 | 四象设计部
对于“无人岛”这个词,我们脑中经常会浮现无数暇想,它可以是《饥饿游戏》中大逃杀的竞技场,也可以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探险地,还可以是模拟经营游戏中发家致富的起点。
什么样的海岛才是“无人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无居民海岛是指不属于居民户籍管理的住址登记地的海岛。
截至2020年,我国总计有11000多个海岛,其中无居民海岛数量极多,约占全部海岛数量的96%。
我国海岛分布不均,呈现南方多、北方少,近岸多、远岸少的特点。按区域划分,89%集中在东海和南海。
而面积在500平米以上,比较有开发价值的无居民海岛,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浙江省有2836个,福建省有1419个,广东省有796个。辽宁是我国北方海岛最多的省份,目前共确认有海岛633个,其中有居民海岛44个,无居民海岛589个。
这么多未经开发的无居民海岛,看似是一片充满希望的蓝海,但深入了解其背后的门道,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和想象中大相径庭。
首先,从所有权来看,无居民海岛属于国家所有,个人或机构可以申请的只是使用权,可以理解为租用,并且所有类型的无居民海岛开发使用权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0年。
其次,根据无居民海岛的定义,其不得作为常住户口居住地,因此“岛主”并不能常驻在岛上,只有部分开发权,且权利非常有限。
即便如此,由于网络上经常刷到“只要3700元,就能在辽宁买下一个岛”等令人心驰神往的报道,咨询买岛的个人与公司仍然络绎不绝。“买”一座无人岛真的这么便宜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参考了财政部与原国家海洋局共同制定的《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征收标准》,其中列举了6个等别、9类用途以及6种用岛方式,这三大因素共同决定了使用金的征收额度,即一共有324种不同的最低征收标准。
以辽宁大连瓦房店市的鹁鸽坨子岛为例,它的主要用途为旅游娱乐用岛或渔业用岛,面积为0.5公顷,等次为四等,按照原生利用开发的价格为0.49万元/年(旅游)、0.2万元/年(渔业),如果使用期为50年计算,需要旅游娱乐用岛和渔业用岛需缴纳的使用金分别为12.25万和5万元。
参照海域使用权的有关规定执行,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的最高期限是养殖用岛15年,旅游、娱乐用岛25年,盐业、矿业用岛30年,公益事业用岛40年,港口、修造船厂等建设工程用岛50年。
5万块钱就能包下一座岛50年,怎么看都不会是亏本买卖。按照市场逻辑,开发商和“岛主”们应该蜂拥而至,将这些空置海岛的价值充分开发利用起来。
但数据统计却显示了相反的结果,2011年,原国家海洋局首次对外公布了第一批可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名录,共计 176 个岛屿。然而2016、2017两年发布的《海岛统计调查公报》显示,在2011-2017年七年间,国内仅批准了26个无居民海岛的开发项目。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开发商们的“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项目投资门槛很高,即便是再小的岛屿,想要开发也需要修建码头、供水、供电、防台风设施,动辄上亿元,很多企业和个人难以承担。
其次,无人岛能够实现的盈利模式有限,绝大多数私人开发的岛屿只能做旅游或养殖项目,缺乏多样化商业模式,投资回报周期长,对于需要快速回收资金的投资者并不具有吸引力。
最后,政策风险也无法忽视。由于岛屿的归属权仍属于国家,开发也受国家海洋、环保、土地、军事多重部门监管限制,审批手续繁琐,周期长,劝退了不少申请者。很多投资人也担心政策变化而收回使用权,并不愿意已身试险。
从国家战略安全因素来讲,无居民海岛涉及国防海洋权益和领土安全,不可能像一般不动产一样随意买卖或开发。
并且,中国沿海岛屿很多是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红树林、珊瑚礁区域。国家在《无居民海岛保护利用管理规定》中明确“保护优先、严格准入”,批准开发的少量岛屿,往往带有示范试点性质(如旅游开发、生态修复),并没有完全向市场开放。
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梦想着拥有自己岛屿的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在国外买岛。2023年初,一段“30岁中国女子在日本买下70万平方米小岛”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让广大不差钱的预备“岛主”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在国外买岛会比在国内更容易吗?我们分别搜寻了中国、美国、日本、泰国四个国家对于岛屿购买或租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评估作为外国人出海买岛的可行性。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中国与泰国对岛屿交易的门槛规定是相当严格的,不允许外国人购买,即使花钱投资也没有岛屿的产权。
而美国与日本在岛屿交易上的准入条件相对较为宽松,允许外国人购买,并且拥有永久产权,能够相对自由地转售。
然而,准入门槛低并不意味着当“岛主”就很容易,得到了岛屿的产权或使用权,也并不意味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岛主”们真正的挑战在后续的开发环节。
我们以美国为例,这里绝大多数私人岛屿都可以像普通房地产一样买卖,甚至有大量专门的网站,甚至可以像买别墅一样看到公开挂牌信息,只要有“钞能力”,得到一座岛屿易如反掌。
但到了开发环节,岛主们面临的不是笑脸相迎的中介,而是冰冷厚重的法律文件和严苛的审批程序。开发岛屿第一步,建设码头十分重要,只要涉及海岸线、湿地、码头建设等,必须向美国陆军工兵团(USACE) 申请许可,且必须符合《海岸带管理法》(CZMA),由所在州审查是否与州海岸带规划一致。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花费6-12个月。
比起初步的开发许可审查,耗时的程序在于环保评估。一般的小项目(如修建私人住宅)可能只需环境评估报告(EA),几个月可批。但如果涉及到度假村、旅游开发等大型项目,通常需完整的环境影响报告书(EIS),包括生态调查、公众意见收集、补偿措施,动辄耗时 2–3 年。
顺利通过了环保评估,还要经历更“地狱”的公众听证,许多岛屿的开发可能遭到地方居民、环保组织的反对。如果有人对此提起诉讼,项目可能无限期拖延。只有在所有许可获批、所有审查和听证通过后,才能正式施工。
由于这个过程实在太过于冗长和高风险,很多买家最后只能把岛屿作为私人度假地,而非大规模商业项目。
事实上,全球大部分国家对于岛屿开发的审查严格程度都超出我们的想象。现实毕竟不是游戏,海岛不仅是资源和资产,更是生态系统与国家主权的敏感节点。面对高昂的开发和后续维护费用,严苛的审批和现实限制,以及漫长的等待时间,或许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幻想着开辟一片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