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闹矛盾,要么跑断腿找部门,要么误了农时慌了神,如今调解室就在田野里,一上午就把纠纷解了,咱干活心里真踏实!”湖北省潜江市高石碑镇村民李仁进,看着田间搭建的简易调解室,脸上满是笑容。这是潜江市委政法委在全市政法机关部署开展“千名干警访百企入万户”活动的生动一幕——干警们带着专业力量沉到田间地头,让“田野里的调解室”成为化解涉农纠纷、护航乡村振兴的“移动法治驿站”。
专职人民调解员在兴隆村六组对双方当事人在进行调解。受访者供图
田间听民声:把“问题清单”变成“服务菜单”
“千名干警访百企入万户”活动启动以来,潜江政法机关始终坚持“群众在哪,服务就跟到哪”。针对高石碑镇作为农业大镇,土地流转后农机作业事故认定、水产养殖赔偿、土地权属争议等新型涉农纠纷频发的实际,高石碑司法所联合农技站、农机监理所、水产服务中心等部门,组建“田间服务专班”,直接把调解点设在田野里、农机棚旁、鱼塘边。
“杜师傅,您先别着急,我们这就联系水产专家来测虾苗损失,法律条文我一条条讲给您听。”在渔淌村的小龙虾养殖塘边,司法所工作人员正蹲在塘埂上,安抚因无人机药害发愁的养殖户杜某。不久前,村民王某用无人机喷农药时,因风向突变导致药物飘入杜某的塘里,几百斤虾苗死亡,双方为赔偿金额争执不下。接到走访线索后,调解员当天就带着农技专家、水产负责人赶到现场:农技专家用仪器检测水体农药残留,水产负责人清点死虾数量、核算市场价值,调解员则拿出《民法典》,逐句解读环境污染责任条款。3个小时后,王某主动承认过失,双方当场签下赔偿协议,原本剑拔弩张的邻里,又重新并肩站在了塘埂上。
这样的场景,在高石碑镇每天都在发生。司法所工作人员带着“走访记录本”,白天跟着村民下田、巡塘,晚上在村部开“夜谈会”,把收集到的“农资损害赔偿难”“农机事故认定慢”“土地流转协议不规范”等问题,梳理成“服务菜单”,再对接相应部门制定解决方案。2024年,99%的纠纷实现就地、及时化解,做到了“矛盾不出田,纠纷不过夜。”
调解员在现场勘测面积。受访者供图
专业破难题:让“死结”在稻穗旁解开
“要是按以前的流程,这起纠纷最少得耗3个月,现在有调解员和专家联手,48小时就解决了!”说起鱼塘补偿款的事,兴隆村村民何某至今仍很感慨。此前,何某把6.3亩鱼塘转租给董某,后来鱼塘被填平,补偿款全给了董某,何某认为自己作为承包权人也该有份,双方差点闹到上访。
调解员在走访时得知此事,立刻启动“多部门联动机制”:一方面让调解员审查原始转租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另一方面联系水产负责人,调取鱼塘近年养殖记录、核算年均收益,为补偿金额提供依据。在田野间的临时调解点,调解员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讲解政策,水产负责人用数据说明鱼塘实际价值,最终董某自愿拿出部分补偿款给何某,一场潜在的信访隐患就此化解。
这背后,是潜江市司法局在“千名干警访百企入万户”活动中探索的“专业+法治”解纷模式。针对涉农纠纷专业性强的特点,高石碑司法所牵头制定了《涉农纠纷调解案例流程图谱》,明确“责任认定—损失计量—协商赔偿”三步判定法,特邀农技、农机、水产专家担任“兼职调解员”,让每一起调解都有科学依据、法律支撑。
在长市村的白杨树误伐纠纷中,司法所联合林管站负责人、农技专家,现场测量树木胸径、计算木材价值,精准核定损失8600元;在收割机人身损害纠纷里,农机监理员跟着调解员到田间勘察,排除机械故障、划分责任,快速促成双方达成协议。“以前调解靠‘磨嘴皮’,现在有专家撑台、法律兜底,村民信服,我们也有底气。”高石碑司法所所长说。
长效暖民心:让法治春风吹遍乡村
“千名干警访百企入万户”不是“一阵风”,而是要把法治服务的“根”扎在乡村。在陈岭村法治文化广场,《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条文刻在景观墙上,村民散步时就能学法;在“法治丰收节”上,开设咨询台、摆“以案释法”展台,农技专家现场教种植技巧,水产负责人解答养殖难题,去年一场活动就吸引1500多名村民参与,法律咨询量同比增20%。
如今的高石碑镇,6.5万亩连片农田里,“田野里的调解室”仍在忙碌,调解员和专家的身影穿梭在绿浪间。湖北农发集团正是看中这里的法治环境,投资建成4400亩高标准出口蔬菜基地。
“干警沉下去,民心聚起来,产业旺起来。”潜江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政法队伍突出问题集中教育整治,持续深化“千名干警访百企入万户”活动,把“田野里的调解室”模式推广到更多镇村,让法治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让沃野之上处处洋溢和谐生机。(张隽、郑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