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湘水奔涌,红土潮生。作为全国首批15个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之一,伟人故里湘潭的医改实践引人注目。近年来,湘潭市委、市政府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突出系统集成与协同联动,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以制度变革引领模式创新,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走出一条契合湘潭实际的高质量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之路。
记者鲁红通讯员 叶志强 苏艳敏 谭孟春
▲图为2023年10月19日,时任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贺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
在这里,医改不是机械的制度切换,而是一场有温度、有质感的系统革命:从“三医联动”破局壁垒,到“矩阵式医联体”重构秩序;从“医防融合”引领健康转型,到“医者红”党建凝聚人心、惠及民生——湘潭以制度变革为驱动,以模式创新为路径,以数字赋能为支撑,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群众健康福祉“提上来”。数据见证变革,温度诠释初心。三年来,全市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升4.23个百分点,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8.49%,市域内住院量占比91.07%;全市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70%、62%以上。湘潭市先后获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城市、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城市、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城市等,其医改经验做法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多次推介,一座中部城市医改样本悄然崛起。
▲图为2024年11月12日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永亮在基层调研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工作
这一切,源于政策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反复淬炼,源自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坚定转型,更是一座城市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大众卫生报、新湖南湘健频道特别策划推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湘潭‘答卷’”系列报道,回望改革征程,致敬每一位躬身一线的奋斗者,展望未来发展。我们期待湘潭的探索如星火熠熠,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图为2025年5月29日,湘潭市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2025年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培训班(第一期)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制度变革,“三医”协同破壁垒
在改革深水区,湘潭亮出关键一招——打破医疗、医保、医药之间的行政壁垒,推动“三医”从各自为政走向深度协同。
协同联动,决策共融。实行市和县市区卫生健康、医保部门领导干部交流交叉任职,明确卫生健康、医保部门各一名副职兼任对方党委(组)成员,参与党委(组)决策,并建立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常态化协作会商机制;数据互通,联动监管——建立市级医保数据专区,率先实现医疗与医保数据互联互通、查阅共享,同时建立多部门线上线下联动监管机制,对全市医药机构的诊疗行为、基金使用开展穿透式监管,筑牢医保基金安全堤坝。
在协同机制支撑下,改革精准发力:
加大投入,加快发展。近年累计投资30亿元,补齐公立医院基础建设短板;投入1.2亿元,培育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7个、省临床重点建设项目49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3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9个;建立市直公立医院人才“引育用留”资金池,引进学科带头人、急需紧缺人才236名,培育莲城医卫名家50名。
▲图为2024年3月,湘潭市医药集采和数据中心揭牌成立
集采调价,优化结构。成立市级医药集采和数据中心,落实国家、省级及联盟集采24批,涉及药品572种、医用耗材8大类,平均降价幅度分别为53%和69%,累计节约医疗费用超5亿元。2016年至今,统筹空间,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6646项次,重点上调护理、手术、中医等技术劳务价值项目,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2016年的25.02%攀升至2024年的36.78%。
▲图为市卫健委与市医保局会商会议现场
医保支付,提质增效。建立以DRG付费为主,康复病组、重度失能人员、精神障碍病人按床日付费、中医优势病组按疗效价值付费、基层门诊统筹付费等多元复合支付方式。改革后,平均住院日从9天降至7.4天,住院均次费用从7468.88元降至5957元。2024年,DRG付费医疗机构全覆盖率达100%,DRG付费医保基金支付占住院医保基金支出比例达95.52%。同年,湘潭市城市医疗集团试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改革,按照“以收定支、明确范围、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方式,将集团内医疗机构医保基金统一“打包”支付,当年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资源整合,区域一体强供给
湘潭面积不大,但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丰富。面对“总量过剩、结构不优”的矛盾,湘潭以“把一个区域当一个医院来打造”的区域医疗规划理念,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重塑服务供给结构。
▲图为湘潭市中心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成功为患者植入全国首批新型无导线起搏器
纵向五级联动,分级分层。组建湘潭城市医疗集团及紧密型县域医(健)共体,推动医疗资源优化布局、集约共享、提质增效,构建起“省级医院-市级龙头-县级医院-基层机构-村卫生室”的纵向五级联动机制。按照整合优质医疗资源,科学规划公立医院功能发展定位,做强市级龙头,与湖南大学共建附属医院,建设心血管病、肿瘤、骨科、呼吸与危重症等国省临床重点学科群,打造区域医疗中心。明确各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分级诊疗住院病种引导目录,促进有序转诊:市级龙头医院主攻疑难急危重症;二级医院承接慢病康复、一般疾病转诊服务与教学等;基层机构聚焦小病轻症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步推进资源优化:三级医院逐步关停简易门诊,引导常见病患者下沉基层;重点慢病科室资源逐步向二级医院转移。
▲图为湘潭市医疗联合体病理诊断中心工作人员集中统一办公
横向专科联盟,织密网络。在纵向分级基础上,横向建立精神卫生、中医、口腔、妇幼等专科联盟进行分诊,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资源互济、有序转诊的矩阵式医联体,完善省、市、县、乡、村分级诊疗机制及其医保医药支撑机制。城市医疗集团内实行医疗、信息、药耗设备“三个一体化”管理,建成医学检验、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总务后勤“六个共享中心”,实现213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促进资源高效流动。县域医(健)共体推动人员、服务、技术、管理“四个下沉”,实行人员、收入分配、药品、检验资源及信息联通“五个统筹”,为网格内居民提供一体化、连续性卫生健康服务。积极探索医保政策在促进城市医疗集团与县域医(健)共体之间转诊、分诊中的杠杆调节作用,推动优质资源有效辐射,逐步实现上下有序就医、同域合理分流。
医改惠民,数据赋能优服务
在需求侧,湘潭以智慧医疗和创新服务直面群众健康需求痛点,把便捷、精准、贴心的医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湘潭市医疗卫生信息一体化建设,实现“健康一码通、三医一张网、监管一平台”
数据导航,服务更便捷。对接全省“三医一张网”,建成“健康一码通、三医一张网、监管一平台”智能信息系统。群众就医实现“就医一件事”一个平台通办,“一卡通”“一档查”“一码付”“一键救”,可实时获取号源、床位信息及智慧就医导航服务,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一站式”预约、结算覆盖率达100%,结算平均时间缩短66.7%。
▲图为湘潭市大病管理服务中心湘潭县分中心和韶山市分中心成立授牌现场
聚焦“大病”,服务更精准。健康湘潭智慧信息系统汇聚市直医疗机构及全市67家基层医疗机构患者就诊信息和检验检查数据,并与医保数据联通,可实时分析异地就医数据,精准地锁定大病人群,识别排名靠前的外出就医病种,为确定重点发展学科提供依据。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健)共体牵头医院相应建立“大病”服务中心(分中心),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自成立以来,共留住大病患者190名,开展远程会诊17场,组织专病管理团队会诊659场,邀请专家来院手术173台。
关口前移,服务更贴心。推动市直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24家医疗机构分层分级与24家中小学医务(保健)室建设“湘潭市医教融合健共体”。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中,91.7%设置老年医学科、87%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家企业入选“全国健康企业建设优秀案例”。2025年,湘潭启动百万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攻坚。家庭医生团队带着联系卡上门签约,开展量血压、测血糖、指导用药等健康服务,并建立微信群提供实时咨询。
▲图为湘潭市举行家庭医生优质服务竞赛
湘潭医改的深层价值,在于其以“区域一盘棋”的系统思维重塑医疗生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改革的刻度,最终落在百姓感知的温度。”湘潭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马金辉表示,湘潭医改从三明经验汲取智慧,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首要在“破”——以“三医联动”之刃斩断体制藩篱;核心在“立”——以“矩阵式医联体”重塑资源格局与服务体系;根本在“治”——让分级诊疗的根系深扎基层土壤,让大病救治的枝干挺拔有力,最终滋养出全民健康的繁茂森林。
当家庭医生成为社区群众信赖的“健康管家”,当数据流精准灌溉医疗资源的“干旱地带”,当“莲城”百姓不再为异地求医辗转奔波,湘潭医改实践汇聚的可感可及的健康暖流,所标注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医改坐标,更是以“人民”为尺度丈量出的发展温度。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