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鸿
人民调解是化解基层矛盾、强化源头治理的关键力量,是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有力抓手。在兴县魏家滩镇,人民调解员正是这一理念的坚定执行者。他们依托镇调委会,充分发挥一站式多元化解机制作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致力于将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于萌芽。
2024年12月,一起因解除婚约引发的彩礼返还纠纷被报警至兴县魏家滩镇派出所,当事人马某(蔡家崖乡村民)与王某(魏家滩镇村民)经媒人介绍订婚,马某曾支付彩礼23万余元,恋爱期间另花费1.3万余元。后感情破裂,协商解除婚约时发生激烈争执,王某动手殴打了马某。派出所经研判,认为此案涉及婚恋纠纷,虽仅构成轻微治安违法且未造成严重伤害,但若简单处罚可能激化矛盾,遂多次尝试调解,却未果。
魏家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到派出所协助申请后,调解员吕五孩和高乃偏立即主动介入。深入了解案情后,他们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4万余元对一个普通农家而言,可能不仅是其毕生积蓄,甚至导致负债累累。若处置不当,极易引发“民转刑”乃至更严重后果(如“刑转命”“个人极端”类事件)。深感责任重大,两位调解员决定全力以赴化解此纠纷。
为精准把握矛盾根源,吕五孩和高乃偏主动出击,不辞辛劳。他们多次驱车前往双方所在村庄,进行多维度调查:走访村干部、邻居,详细了解双方家庭背景与经济状况;约谈原媒人,梳理婚恋过程脉络。基于扎实的调查,他们采取了“背对背”调解策略,分别多次与王某、马某及其家长深入谈话,耐心倾听诉求,疏导对立情绪,进行“情感降温”,逐步找准了双方互不退让的心理症结与利益焦点。
今年1月8日,调解员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调解。调解现场,吕五孩和高乃偏展现了高超的引导与掌控能力。他们首先严肃批评教育了王某的过激打人行为,明确告知其应负的法律责任,体现了原则的“硬度”。接着,从情感与人情世故切入,劝导双方珍惜个人及家庭名誉,避免因纠纷升级给两村带来负面影响,传递调解的“温度”。正是秉持着“调解工作既要有硬度,也要有温度;既要坚守原则底线,又要让群众满意,感到温暖”的理念,调解员情理法交融的耐心工作终于奏效:王某深刻认识到错误,诚恳道歉并承诺不再冲动行事,当场同意退还马某22万元彩礼;马某也表示谅解,愿意和解。
双方当场签署调解协议,这场金额巨大、情绪激烈的婚恋纠纷在调解员的不懈努力下圆满化解。马某父亲激动地表示:“两位调解员可是帮了我们天大的忙!”王某父亲也感慨:“调解让我们家终于能回归正常生活了。”为表达谢意,双方均欲宴请调解员。此时,吕五孩、高乃偏再次展现了其用心良苦的调解智慧——他们深知表面和解之下仍需彻底弥合裂痕。于是,吕五孩主动提出并自掏腰包,邀请双方当事人及参与调解人员共进了一顿简单便饭。这一举动看似平常,实则是巩固调解成果、化干戈为玉帛的点睛之笔,让当事人真切感受到调解员的真诚与温暖。
魏家滩镇的调解实践证明,植根于群众之中的调解员,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稳定器”与矛盾“调和剂”。面对基层千头万绪的纠纷,吕五孩、高乃偏这样的调解员,以其高度的责任感、专业的方法和充满温度的人文关怀,成功将一起高风险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防止了矛盾激化升级。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人民调解为人民”的宗旨,有力维护了基层的和谐稳定,疏解了百姓心结,为该镇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贡献了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