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2025年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有关问题的解答,针对是否有规定要求“严禁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的问题,广东省教育厅明确,不存在不允许学生个人自带学习材料进校园的问题,学生如学有余力,可根据自己学习需求携带自购的相关学习材料到校。
近期,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管理的通知》,旨在推进全省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规范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通知发布后一度引发了热议。
身为父母,只要有孩子在学校读书,便免不了与各类教辅材料打交道。
多年来,教辅材料在中小学的泛滥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过多的教辅材料挤压了学生课余时间,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可能引发厌学情绪。而家长在唯恐自家孩子落后的心理驱使下,盲目购买教辅,形成攀比风气,进一步推高了教育成本,同时也扭曲了教育的本质。
另一方面,教辅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内容与课程标准脱节,甚至存在错误,容易误导学生。而身为教师,如果对教辅形成了依赖,可能削弱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另外,教辅市场长期处于无序竞争状态,易引发商业机构与老师乃至学校之间的违规合作,破坏教育公平,甚至滋生不法利益链条。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规范教辅进校园势在必行。
这次广东省教育厅印发通知,要求严格落实“一科一辅”“凡进必审”要求,并建立科学分类、严格规范、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管理体系,从源头上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小学阶段,明确教辅材料由教育部门免费提供,这一举措体现了教育资源的普惠性,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学习辅助资源。与此同时,严禁学校和教师向小学生推荐、统一征订和代购任何教辅材料,有效遏制了可能出现的利益输送现象。
初中阶段,通过印发教辅材料评议目录,并严格限定价格,在保障教辅质量的同时,减轻家长经济压力。高中阶段,则由高中学校自主选择适合本校情况的教辅材料,严格落实“凡进必审”,并建立从审核选用小组到公示备案等一系列制度,以确保教辅材料的质量和适用性。
然而通知发布后,部分家长和学校出现了一些误解和疑虑。比如有人认为教育部门此举旨在严禁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担心孩子的学习因此会受到影响。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及时作出了澄清,这一澄清十分必要。
教辅本无罪,关键在用之有道。
不难看出,这次教育主管部门印发通知,其所要禁止的,是学校集体行为对教辅材料的强制介入,杜绝的是商业利益渗透校园从而滋生腐败的风险,并非一刀切地剥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教育的真谛在于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节奏与兴趣点各不相同。统一的教学进度难以满足所有需求,对于部分学生而言,适当拓展学习内容,使用辅助资料是提升思维深度、拓宽知识视野的良好途径。若因规范管理而走向一刀切的极端,反而会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多样性。
允许学生自带教辅正是尊重个体差异的体现。在争议消除后,学校和教师理应借此契机提升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质量,从依赖教辅走向创造教学,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一个初衷良好的政策引发了误解并不意外,它反映了公众对教育政策的高度敏感,同时也凸显了政策解读和传播的重要性。毕竟规范是为了育人,减负是为了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政策的善意需要更精准地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