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青年在庄家7美术馆调研。 受访者供图
云浮青年企业家、匠人在肇庆四会万德隆云仓中心调研“玉器+直播电商”发展模式。受访者供图
“我看到云浮推出了文化强市建设‘政策包’,这将更能精准提升影视产业产品创作与人才培育的双重效能。我坚定地相信,云浮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电影生态。”这份让云浮籍青年导演陈仕忠期待的影视行业布局,背后正有一套全新政策“保驾护航”。
8月末,文化强市建设“政策包”新闻发布会举行,35条举措聚焦文艺创作、影视产业、数字文化、互联网内容四大领域,为城市文化发展划定清晰赛道。随即,团云浮市委率20名青年企业家、匠人赴肇庆四会调研,在玉器产业的文化赋能、电商运营实践中,为云浮青年寻找文化创业破局思路。
一“静”一“动”间,政策的“定心丸”与调研的“活经验”呼应,为云浮青年深耕文化产业铺就了道路。
南方日报记者 王嘉豪 崔洪铭 陈玮琪 通讯员 云轩 云团轩
给青年的“成长指南”
涵盖35条举措的“政策包”,正是为像陈仕忠这样的青年文化创业者量身定制的成长指南”,从资金激励、平台搭建、人才培育等多个维度,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支持。
资金支持直击青年创业“痛点”。文艺创作领域,对入选国家、省重点项目的作品,给予最高不超过项目实际投入50%的扶持,这对资金有限的青年创作团队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互联网内容创作领域,对入选国家级、省级专项人才计划的青年人才,按国家、省财政经费1:1标准给予配套支持,让青年人才“留得住、有奔头”。
平台建设则为青年搭起创业舞台。政策明确依托云浮智媒园区、禅文化创意产业园、磨刀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载体,布局影视产业链、数字文化业态集群,这些平台也将成为青年文化创业的孵化器。
人才培育更是瞄准青年成长“全周期”。文艺创作领域既挖掘本土文艺青年,也招引外地文艺英才;影视产业支持市内高校与粤港澳三地影视机构合作,共建“编导演、服化道、场景地”全链条实训基地;互联网内容创作领域建立市级乡土网红人才库,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此前云浮籍青年导演入选省级人才项目,正是人才培育成效的体现。
青年眼里的“差距与启发”
“原来传统工艺品能这么火。”在四会庄家7美术馆,看着玉石产品与岭南建筑美学、自然生态融合的场景,云浮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杨桂龙感慨道。
此前,云浮石艺多放在展示架上,而美术馆将产品融入场景,让石艺产品变成了可触摸、可体验的艺术品。这一幕,让云浮的青年匠人找到了石艺转型的方向。“我们可以开发石艺家居用品、时尚配饰,甚至和成熟的设计IP合作,做石艺潮玩,让石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杨桂龙有了这样的思考。
万德隆云仓中心的全链条数字化运营,则让青年们看到了电商发展的差距。“四会玉器能做电商,核心是有千亿级产业基础和完善的物流体系,而我们云浮石材产业规模还不够大、附加值低且物流处于末梢,直播带货本地产品难度大。”中国青年创业导师叶杰华的分析,点醒了在场青年:“与其‘带货’不如‘做内容’,用社交平台吸引粉丝,再通过流量对接全国供应链。”
在四会瑜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会小玉”品牌IP的成功,让青年们对“云浮IP”的打造有了新想法。该公司将玉文化与创意结合,与政策中“打造‘云浮石艺’‘禅文化’等五大国际传播IP”的方向不谋而合。“我们要加大云浮传统行业的创新力度,塑造一批彰显云浮魅力的文化品牌标识,让云浮‘土’特产‘活’起来、‘潮’起来。”肆零贰井石材文创合伙人谭旭杰的话,说出了青年们的共同心声。
云浮青年一直在行动
云浮青年在文化产业领域已经积累了诸多扎实成果,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根基。
1156名文艺工作者通过“乡村艺先生”活动进驻973个村(社区),将村民生活场景转化为画作、散文等作品,让基层故事被更多人看见;“镇镇有声”项目中,一批具备“账号运营+直播带货+短视频创作”能力的新农人脱颖而出。此前,该项目联动乡土网红推介无核黄皮,创下1.2亿传播流量;如今,青年团队正将这一模式应用到南药、石艺等领域,让更多本土特色产业“出山出圈”。
石艺产业的转型实践也在加速。杨桂龙与协会青年共同探索“石艺+潮玩”,设计以云浮石材为原料的卡通摆件,提高附加值,“云浮给了我们政策,更给了我们机会。青年创业非常需要这样的‘政策包’。”杨桂龙的话,道出了众多云浮青年的心声。
如今,越来越多云浮青年带着创意与热情,在文化强市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这座充满活力的青春之城,诚挚邀请更多青年成为“青春合伙人”,携手绘制云浮文化发展的绚丽画卷。
■笔架山时评
云浮文化产业破局仍需啃下“硬骨头”
云浮文化强市“政策包”发布、青年赴四会调研取经,一系列动作彰显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但正如云浮青促会负责人、中国青年创业导师叶杰华所指出的,本地产业转型升级滞后、直播带货水土不服等“硬骨头”,仍需正视与破解。
产业转型升级的“迟滞感”尤为明显。作为云浮传统支柱的石材产业,至今仍多聚焦大板地砖等低附加值品类,受房地产景气度影响,毛利仅10%—20%,远不及四会玉器的高盈利空间;新兴县不锈钢餐厨具未能像知名品牌般向智能家居转型,凉果产业也困守“果脯”旧标签,错失向健康干果赛道突围的机会。这些产业并非无潜力,而是缺了“跟紧时代”的转型魄力。
直播带货的“水土不服”同样棘手。云浮地处物流末梢,寄递时效比珠三角慢1—2天,生鲜产品因此投诉率居高不下;石工艺品产业规模散小,要备齐10—20个直播单品需投入上百万元,本地创业者难以承受。叶杰华“不建议盲目带货本地货”的提醒,戳中了产业规模、物流配套、资金实力等短板叠加的现实。
“政策包”的出台与调研的启发,为破局提供了方向,但政策落地需更精准对接痛点:既要推动产业从“传统制造”向“创意+创新+服务”升级,也要完善服务保障,让青年创业者有底气闯、有路径走。唯有啃下这些“硬骨头”,云浮文化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蓄势”到“突围”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