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名杂志《外交政策》近期刊文指出,下一场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战争已迫在眉睫。这一观点基于当前中东局势的紧张升级 —— 特别是 2025 年 6 月那场短暂但激烈的冲突结束后,双方矛盾并未真正化解。
文章认为,以色列的 “六月战争” 虽取得部分战术胜利,却未能彻底削弱伊朗的军事能力和政权稳定性,反而为更激烈的对抗埋下隐患。那么,这个判断是否有道理?让我们结合最新情报和分析,逐一剖析。
一、伊朗的战略调整:从持久战到果断出击
从伊朗的战略调整来看,下一次冲突的可能性确实很高。伊朗在上一次战争中采取持久战策略,通过逐步调整导弹袭击节奏应对旷日持久的对抗。但据情报显示,伊朗正为新一轮袭击做准备,下次可能从一开始就发动果断打击,旨在粉碎 “伊朗可被以色列军事主导” 的幻想。这意味着,未来的战争将比 “六月战争” 更血腥、更直接。
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屈服于以色列压力而全面介入,美方可能面临一场全面战争 —— 相比之下,过去的伊拉克冲突将显得 “小巫见大巫”。这种升级风险并非空穴来风:伊朗已证明其导弹能有效穿透以色列防空系统,并在上一次冲突中造成以色列严重损失,包括防空系统的削弱。
二、以色列的未竟目标:重塑中东的野心与困境
以色列的战略目标远不止于遏制伊朗核计划,而是旨在重塑中东力量平衡。20 多年来,以色列一直推动美国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以削弱其地区影响力 —— 这是以色列难以独自实现的目标。在 “六月战争” 中,以色列的打击有三大目标:
将美国卷入直接冲突;斩首伊朗政权;将伊朗变成 “下一个叙利亚或黎巴嫩”,让以色列能肆无忌惮地轰炸而无需美国深度参与。
然而,结果并不理想。只有第一个目标部分实现:特朗普确实发动了针对伊朗核设施的袭击,但这仅限于限制升级的 “一次性行动”,而非全面战争。这让以色列极为懊恼 —— 特朗普拒绝进一步扩大冲突,导致以色列被迫同意停火。但从长远看,这种 “半途而废” 将特朗普困入不断升级的循环中:以色列成功拉美国下水,却未能让其 “留下来”。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的其他目标明显失败。尽管早期情报行动取得成功(如杀死 30 名高级指挥官和 19 名核科学家),但伊朗在 18 小时内迅速更换指挥层,并发动猛烈导弹反击,展示出极强的韧性和损失吸收能力。
以色列曾试图通过心理战瓦解伊朗政权,例如摩萨德特工用流利波斯语打电话威胁高级官员,要求他们公开叛逃,否则将杀死其家人。战争初期,这样的电话超过 20 个,当时伊朗精英层正处于震惊和损失中。但最终,没有一位伊朗将军屈服,政权凝聚力完好无损。相反,指挥官被杀引发全国民族主义浪潮,所有政治派别团结一致,甚至那些对政权不满的民众也转向支持国家。
这与以色列的预期完全相反:他们本希望利用伊朗国内的不满(如加沙暴行和核谈判中的欺骗性袭击),但结果显示,只有少数侨民对以色列持积极态度,大多数伊朗人视以色列为侵略者。
三、结论:战争阴云的必然性
综上,《外交政策》的观点并非耸人听闻,而是有坚实依据。以色列在 “六月战争” 中充其量只取得 “部分胜利”,其核打击虽暂时破坏伊朗基础设施,却远未 “消灭” 问题。伊朗的快速恢复和战略调整,加上以色列的未竟目标,都预示着新一轮对抗的必然性。如果特朗普继续在以色列压力下摇摆不定,美国将被进一步拖入泥潭,中东平衡将面临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