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印关系动向一直是网友关注焦点。从2020年起,印度在边境挑事,还在国际场合与中国较劲、经济领域设限,让双边关系持续紧张;但近几个月,印度对中国的态度却悄然出现了转向,这一变化的原因引发不少讨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笔者认为,直接原因与美国最近整印度有关。前几年,美国将亚太战略调整为印太战略,不断给印度“戴高帽”。这让印度飘起来了,频繁与中国作对:在边境地区蓄意挑衅;在国际场合处处与中国较劲,即便各方好不容易达成共识,它也会一票否决;在经济领域,不仅中断中印之间的航线,还对中国人的签证政策施加严格限制。然而最近,美国对印度采取了强硬措施,将其关税税率提升至50%,跟巴西享受同等“高关税待遇”了;同时在言语上也对印度进行羞辱,称印度为“死亡经济”,把莫迪脸打得够呛。莫迪政府认为,自己马上就世界第三了,“阿三”马上就坐实了,你说老子“死亡”?!此前,特朗普曾称印巴空战中印度有5架战机被击落;而在8月26日举行的白宫内阁会议上,他又改口称被击落的印度战机有7架甚至更多。
(图源:外媒)
正好在这个时候,王毅外长访问印度,为中印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机。在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4次会晤中,双方达成了10点共识。另据印度媒体报道,中方还在稀土、化肥、盾构机这三个领域松口,同意取消相关出口限制。若该消息属实,对印度无疑是重大利好——毕竟中国在这三个领域的实力极为强劲,甚至具备“垄断性”优势。不过笔者对这一消息持怀疑态度:双方大概率谈及了出口管制问题,但中方调整节奏和力度,应该不会像印度期待的那么快。
印度总理莫迪(图源:外媒)
目前国内对于中印关系的发展存在不同看法,部分人认为,受美国对印施压的影响,中印关系迎来了大幅改善的机会。但笔者对印度的战略转变持较为怀疑的态度:印度整个战略界当前对中国仍充满猜忌,实际上是把中国当敌人的。中印关系能否实现实质性改善,关键不在于印方说了什么,而在于其真正做了什么。
军事专家陈虎老师在今天稍早些时候发布的视频中提到了一个很好的观点:判断印度是否采取实际行动改善中印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观察:其一,莫迪总理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后,各国能否出一份像样的联合声明,以及声明中是否包含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其二,莫迪是否会出现在“九三阅兵”的观礼台上;其三,印度在台海、南海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态度是否会发生实质性转变。
这是8月1日拍摄的天津海河两岸夜景。(图源:新华社)
从今天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的首场记者招待会公布的名单来看,莫迪不会出席“九三阅兵”。此外,针对中方此前发布的“王毅外长会见印度外长苏杰生时,印方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消息,印度官员近期澄清称相关表态遭到错误引用,并重申印度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未发生改变,将继续推进与台湾地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从这两个细节不难看出,中印关系的缓和目前仍停留在战术层面。印度整个战略界对中国的猜忌并未消除,实际上仍将中国视为对手。
对中国而言,即便只是战术层面的缓和,也是一次可利用的机会,不是坏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但我们脑子里要留根弦,对印度要留一手,对中印未来的合作要把握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