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房地产市场迎来新一轮政策调整窗口期。8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这一表态为下半年房地产政策定下基调。会议特别强调要结合城市更新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多管齐下释放改善性需求,显示出政策调控思路正从单纯"稳市场"向"促发展"转变。
北京率先打响一线城市政策调整"第一枪",宣布放松五环外限购政策,允许京籍家庭在五环外新增一套购房资格,非京籍家庭购房社保年限要求也同步降低。这一举措直接释放了约30%的新增购房需求,政策出台后两周内,大兴、昌平等郊区新房到访量环比增长超40%。与此同时,全国超过30个城市优化了公积金政策,包括提高贷款额度、放宽提取条件、推行"商转公"等,其中郑州将单人最高贷款额度上调至80万元,武汉允许二孩家庭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20%。
市场数据印证了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3.2个百分点;70个大中城市中,6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数量较年初增加15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改善型需求正在成为市场新动能,重点城市120平方米以上户型成交占比同比提升5-8个百分点。但7月以来市场出现反复,部分城市成交量环比回落10%-15%,反映出市场信心仍需巩固。
当前政策执行中仍存在若干待解难题。首先是"因城施策"的精准度有待提升,部分三四线城市政策力度与市场实际脱节,如某中部城市虽将首付比例降至15%,但当地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导致政策效果有限。其次是存量房贷利率与新增房贷利差过大形成的"利率剪刀差",抑制了改善需求的释放。此外,部分城市在城中村改造中过度依赖货币化安置,反而加剧了局部区域供需失衡。
未来政策发力的关键点可能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化限购政策的"梯度退出"机制,除北京外,上海、深圳等城市或将在外围区域跟进调整;二是建立动态化的房贷利率调整机制,缩小新旧房贷利差;三是完善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的联动体系,如杭州正在试点的"市场价购买、折扣价租赁"模式。住建部近期调研显示,约有60%的购房者期待进一步降低交易税费,这或将成为下一步政策储备选项。
从长远看,本轮调控正在推动房地产行业走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方面,以城中村改造为代表的城市更新行动,将催生每年约1万亿规模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改善型需求释放将倒逼房企提升产品力,促进市场从"量"到"质"的转变。正如会议所强调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需要政策持续精准发力,也需要市场各方形成理性预期,共同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