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励教师支教,各地政策都有所倾斜,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有的教师过于重视支教待遇保障、职称评聘优势等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部分教师的功利化倾向其实是对付出得不到认可的担忧。这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尤其要通过价值引领让教师的“隐性贡献”被尊重、被看见,引导支教教师回归初心。
支教的价值需要引一引。
有些教师之所以对支教持功利态度,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有些人对支教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并不十分清楚,从而导致教师对这一惠举没有形成较深的认同。当教师对支教缺乏认同和理解,自然也就谈不上带着情怀去倾洒汗水、带着责任去履行使命,其直接结果便是一些教师产生了待遇不丰厚便不去支教的心理预期。
所以,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重塑广大教师对支教价值与意义的认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媒体广泛宣传真实感人的支教故事,改变以往突出“牺牲奉献”的基调,转而凸显支教的重要意义和带来的显著变化。尤其要展现教师改变孩子的真实案例,让全社会尤其是青年教师能清楚地看到支教的专业价值,而非苦情标签。宣传、引导到位,才能在广大教师心中种下教育情怀的种子,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支教的热情。
支教者的价值需要鼓一鼓。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为了发挥模范支教教师的引领作用,相关部门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让榜样的作用与价值能真真切切被看见。当奉献者得到荣光,不仅慰藉了支教者,也让其他教师感受到温暖。做好这一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教师对支教的功利追求。
树立有情怀的支教榜样而非功利性成功案例,不妨设置“乡村教育贡献奖”,对成效显著的支教教师给予公开表彰,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及声誉,进而增强其职业荣誉感,也让后来者看到投身这项事业的光荣。
支教者的成长需要扶一扶。
现实中,接受支教的学校中有不少缺乏浓厚的教研氛围和充足的成长空间。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之所以对支教没有强烈意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担心支教会放缓专业发展的步伐。这一点在青年教师群体中尤为明显,因为他们在专业追求上的意愿更强烈。
可见,支教教师追求成长的需求也应得到关照。相关部门要写好支教教师专业支持这篇“文章”,让“扶上马,再送一程”成为政策应有之义。例如,对优秀支教教师优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给予更多参与国家或省级教学研讨、赴名校进修等学习机会,而非简单与职称评聘绑定。做好专业发展上的“扶一扶”,使其因支教而获得专业长足发展,是对支教者的关怀和慰藉,也能鼓舞更多青年教师积极选择支教工作,这是物质奖励、职称倾斜难以替代的。
宣传引导到位、荣誉激励到位、专业支持到位,多管齐下有助于支教价值体现得更充分,也有助于吸引真正有情怀的教师投身到支教中,进而有效提升边远落后地区教育水平,惠及更多孩子。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潍坊锦海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7日第3版
作者:孟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