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贾志飞
出品丨大V商业
拼多多应该是目前分歧最大的中概股。
二季度财报发布后,市场对拼多多的业绩看法形成了两派,有人认为业绩亮眼,也有人认为拼多多开始发现乏力。股价在盘前大涨10%的情况下,盘中竟然也能转跌。
分歧的双方,也从探讨拼多多的业绩再到这家公司如何,以及作为老板黄峥的理念。
实际上分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不同的人站在了不同的角度。拼多多的投资者、商家、消费者、员工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有的人在拼多多股票上赚到了钱,有的人遭受到处罚,还有消费者只是简单地买到了便宜货。
不同的角色下,对拼多多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的看法。可以说,一个拼多多,将中国的消费者、商家、投资者分割成了两类。
▌1、业绩奇迹,投资者将拼多多捧为“信仰”?
屡屡的业绩奇迹让很多投资者将拼多多视为投资信仰,过去5年时间里,拼多多的股价也创造了不少奇迹。
关于拼多多的投资理念,很多人归纳为本分。在富途的评论区可以看到,很多投资者认为拼多多是中国上市企业中最本分的企业,没有之一。
让投资者认为拼多多是本分的,这个理念可能花费了将近7年的时间。本分理念的核心来源是段永平,做为国内投资的“巴菲特”,投资者相信段永平也转移为相信拼多多。
2018年的时候黄峥首次提出本分一词,并在后续的财报中将其列为企业文化,从最初被投资者嘲笑到大家逐渐接受,这个过程潜移默化整整耗费了7年的时间。
在投资者的眼中,拼多多本分的三个表现是:
1、管理层每次都自己“做空”自己。
每次财报后,拼多多管理层的赵至臻或者陈磊都会抛出“利润不可持续”论调,多次反复之下很多投资者们已经熟悉了拼多多的这种套路和戏码。
但意外之处在于,如今这种行为反被投资者认为是管理层低调务实的做法,让投资者认为一个不吹牛,甚至自己贬低自己的管理层,也是本分的体现。
2、黄峥不想当首富。
黄峥在某次拼多多股价大涨后成为中国首富,随后黄峥捐献股份才从首富宝座主动跌落。
黄峥不当首富成为了“共识”。投资者们认为黄峥在努力地避开首富的头衔,同时,认为认为黄峥“扮猪吃虎”的行为反而是实力的体现。
3、段永平看好。
就在几日前,段永平还在雪球表示拼多多租办公楼表示惊讶,尤其是现在绝对省钱。
段永平对黄峥、拼多多的看法就像是时不时的“闲棋”,成为了对拼多多最好的背书。
▌2、货币化率高于淘天
拼多多常常被拿来和阿里巴巴做对比,相比于阿里巴巴近几年稳健的业绩,拼多多时常给市场带来惊喜,也被认为是奇迹创造者。
今年上半年,市场一度给予了拼多多较低的盈利预期,尤其是在没拿到国补以及TEMU海外市场遇阻的情况下,拼多多利润预期堪忧。
此次大涨也是因为拼多多利润大幅超预期,上半年调整后净利润327.1亿元超过市场预估的223.9亿元。
但实际上,拼多多Q2的业绩并不好。营收为104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个位数的营收增长可能是拼多多近些年来最低的季度同比增速了。
注意,收入不是GMV,收入受到GMV和货币化率的影响。
也就是说,拼多多收入增长如果剔除货币化率提高的影响,那实际成交额的增幅可能不容乐观。
实际上,拼多多当下的货币化率已经超过了淘天。
国信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拼多多(PDD.O)短期投入夯实长期竞争力,海内外业务发展进入新阶》)数据显示,拼多多主站的货币化率在4.8%-5.1%之间。
天风证券《阿里巴巴-W(09988)三问:空间几何?今年产生哪些重要变化?远期有哪些看点?》研报中测算拼多多的货币化率2024年Q1为4.7%,二者的推算差不多。
但是,天风证券研报中测算淘天的货币化率不到4%。
货币化率关系到平台的赚钱能力,但也关乎到商家的成本承受情况。
王慧文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平台体验和变现的关系,其讲到对于伯克希尔如此大体量的基金如何判断标的是提到,巴菲特认为平台变现率提高意味着消费者体验下降,也是平台走下坡路的开始,便是巴菲特需要开始撤出的时期。
同样的道理,如果还记得市场很多年前对拼多多能在阿里眼皮底下崛起的总结,那就是货币化率远低于淘天,对商家来说更低的成本是产业流动的根本原因。
所以现在呢,拼多多货币化率竟然超过了淘天。
▌3、大家都说“本分”,可谁在意后半句?
黄峥经过多年的解释才让市场相信,百亿补贴是信任积累而并非简单的费用;拼多多用了多年的补贴才让投资者相信这家企业的理念真的是本分。
比如说,拼多多的核心策略一直以来都是低价,为了实现对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拼多多当年推出了百亿补贴,策略刚出来时夸张到让人难以相信,一个平台为什么会花钱给消费者补贴呢?
如今,拼多多每个季度的销售费用就达到200多亿,年销售费用高达千亿。
多年来,拼多多一直都在做低价,让消费者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商品,这是一种本分。
但是拼多多生态里也有不这么认为的。
在一个拼多多商家群里,几乎很难看到商家对黄峥和拼多多有任何的理解,过去几年群中分享的内容都是被处罚和冻结的相关信息。
不止是商家,拼多多被质疑,为何一家员工离职后被竞业限制的公司能被认为是本分,为何一家被起诉16万次的公司能被认为是本分?
事实上,所有人在提到拼多多的本分时,忽略了黄峥提到的后半句:
用结果说话。
本分不是老实,甚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恪守道德、尊重规矩,而是利用规矩,以达成结果为目的。
换另一个词可能更好理解,那就是“第一性原理”。对于拼多多电商来说,那就是降低交易成本。
拼多多过去一直都在通过百亿补贴、仅退款、最低价等一系列策略降低商品的成本,保持低价,在消费者心智中营造最低价的印象,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拼多多采用低价的物流方案来降低履约成本,一件包邮、团购减价。
另外,很少有人留意到,拼多多采用如此低价的物流配送,但是退货却是顺丰,这种高效的退货政策也是在降低消费者的信任成本。
▌4、治理的代价
那么当然这中间就出现了很多不合理之处,比如黄峥说自己是年轻时的淘宝,也会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完全合规合法,低价的优势很难保持。
比如中信出版社对拼多多及平台上商家的起诉数量达到2000多,也是拼多多书籍领域里平台治理的问题之一。
如何解决低价竞争带来的混乱问题,黄峥曾经研究过一个关于社区治理的理论。
纽约整治公共场所涂鸦,据说曾经纽约曼哈顿的中央火车站每个都被人涂鸦,为了整治这个,市长花了很大的力气,每天去刷一墙,别人涂一点,他也刷全部,连续反反复复很多很多天,涂鸦才逐渐变少,然后变没有。据说新加坡治理随地吐痰也类似,付出了很多很多倍于破坏者的代价才扭转了“风气”,形成良性运营的体系。
这个理论在此后和拼多多通过仅退款以及强势和离职员工进行竞业诉讼,有一定的相似度。
平台鼓励低价可能导致商家提供低质商品,那么通过仅退款的强硬手段,逐渐清退一些品质较差、仅退款率高的商家。
看似保护了消费者,惩罚了低质商家,但是这种措施误伤了太多人,代价实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