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木胜玉
临沧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长期面临社会治理挑战。近年来,通过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用“小调解”撬动“大治理”,临沧市探索出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径,打造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临沧样板。
民族法官联合多元力量调解婚姻家庭纠纷。临沧市委政法委供图
四级联动,构建协同治理体系
临沧市坚持“一盘棋”思想,构建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四级综治中心体系,建立“四个一”工作机制。“一把手”亲自抓,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一张图”明责任,27条具体措施细化任务清单,避免推诿;“一盘棋”强督导,市委政法委领导班子成员挂包8县(区),实时掌握进度、解决问题;“一竿子”插到底,全程指导选址、功能布局等关键环节,保障科学性与合理性。
目前,临沧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已完成规范化建设,转入标准化、实体化运行新阶段。
临沧市临翔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调中心。临沧市委政法委供图
强化保障,夯实中心建设根基
在综治中心建设过程中,临沧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人财物、经费保障、阵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在人员配备上,各级综治中心主任、副主任和常驻人员全部到位。市县两级整合22个部门力量实行轮驻制,打破部门壁垒,汇聚专业力量。乡村两级统筹2466名“自然村长”和网格员,他们熟悉当地情况,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触角”。
在经费保障方面,市县乡三级财政加大投入,确保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为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助力综治中心高标准建设,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阵地建设上,综治中心建设按“因地制宜、方便群众”原则科学选址布局,统一设置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等功能区域,标识标牌规范统一。既方便群众办事,又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有序性和专业性。
值得一提的是,临沧市注重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在省级“云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组建工作专班,开展多场次培训,开通大量系统账号,采集海量网格信息,高效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开发“无讼临沧”线上调解平台,群众扫码即可享受远程调解服务,已化解矛盾纠纷4000余件,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法官到案发地组织双方当事人开展巡回调解。临沧市委政法委供图
聚焦主业,提升调解为民实效
“综治中心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我们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主责主业,创新建立‘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临沧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级层面制定7项职责、6项机制、5项制度,统一“3表8清单”等工作规范,确保矛盾纠纷“全量登记、全面研判、全程跟踪”,形成完整工作闭环,避免疏漏。
前端预防方面,发挥2466名“自然村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常态化走访排查,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中端化解上,创新运用“三维调解法”和“三步调解法”,化解多起“骨头案”。末端巩固方面,建立回访评估机制,确保调解协议履行到位,防止矛盾反弹。
在云县茶房乡,一场跨越40年的宅基地纠纷,让罗某与陈某两户从邻里变成“冤家”。2024年底,茶房乡综治中心接过这起“硬骨头”案件,用三个月时间推动双方握手言和,让尘封40年的矛盾画上句号。罗某感慨道:“跑了这么多年法院没解决,没想到综治中心治好了我的心病。”
通过实体化运行,综治中心作用凸显。凤庆县信访量同比下降15.42%,耿马县白塔社区实现矛盾纠纷引发的治安刑事案件“零发生”,充分证明了综治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临沧市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新“自选动作”,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
突出“边”的特色。临沧市在边境村寨综治中心建设中,整合护边员、界务员等力量,将边境治理与矛盾纠纷化解结合。他们熟悉边境情况,既能协助管控,又能及时调解群众矛盾,维护边境稳定,促进群众和谐相处。
发挥“族”的优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临沧市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组建“石榴花调解队”等民族调解队伍。队员熟悉本民族语言、习俗和文化,用民族语言沟通,尊重民族习俗,更易被群众接受,有效解决民族地区矛盾,促进民族团结。在云县幸福镇,当地综治中心成立了“双语调解员”队伍,由8名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调解员组成,他们用民族语言调解纠纷,成功化解了多起涉及不同民族的矛盾。
创新“调”的方式。推广凤庆县“调解专家库”、耿马县“三个不放过”机制和“四门工作法”等特色做法。“调解专家库”提供专业支持,“三个不放过”机制和“四门工作法”形成完整工作方法,提升矛盾化解效果,为社会治理提供多样化手段和思路。
“临沧市综治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临沧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推动各级综治中心规范运行,加大宣传培养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习惯,深化“无讼临沧”建设,让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