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多次强调作风建设“要注重从制度机制上解决问题”“向制度建设要长效”,明确指出:“抓作风建设,集中教育整顿是有必要的,但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习主席的这些重要指示,牵住了作风建设的牛鼻子,抓住了改进作风的关键点,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必将推动作风建设持续向好、化风成俗。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管根本、管长远,具有“乘数效应”,这是制度的最大优势。对于这个“最大优势”,我党我军历来高度重视。延安整风运动,总结出的制度性规定是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效和经验》中,“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重要经验之一。
相较于以上对制度作用的宏观性表述,那些具体而微的制度,更能让人感知制度的效力。以刚刚结束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例,很多单位都注重把好经验固化为政策设计、转化为制度规定。比如,陆军某集团军出台《领导机关下基层调研细则》,对调研的形式、人数、效果等作出“数字化规定”;海军某部制订《精减会议十条》,对会议召开权限、时长和参加会议人员等作出具体规定。
如何遏制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如何防止快递送礼?如何纠治“不言之中通款曲的腐败”?时代在发展,不良作风也在隐形变异。如果制度规定还是那张“旧船票”,改进作风的结果难免“涛声依旧”。实践告诉我们,围绕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因时因势常给制度“打补丁”,有助于更好用制度破解不良作风“换马甲”难题,这样的制度才能“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大小制度相互补充促进,这类成系统的制度是有效力的。”作风建设是一个涉及思想教育、个人修养、行为准则、评价标准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从“点”上拿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又需要从“面”上找到解决同类问题的系统举措。对作风建设的制度做不到系统集成,就难以形成制度合力。对有关作风建设的制度做到系统集成,需要整体发力,瞄准靶标。宏观上,着力解决制度体系的“盲点”,聚焦作风建设薄弱环节,形成完备的作风制度体系。微观上,着力解决制度要素的“缺项”,加强具体制度与基本制度衔接,不断提升制度的整体功能。如此让作风建设的“制度链条”环环相扣,方能使各项制度彼此呼应、相互促进,形成强大制度合力。
作风建设的成效,取决于制度的科学制定,也取决于制度的有效执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收官之后,压力小了,刚性的制度是否会渐渐有了“弹性”?关注少了,管用的制度是否还能被善用?官兵的这些问号,是对制度真正得到落实的期待。强化“制度落实要责任落实”意识,使各级领导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强化“制度约束是刚性约束”意识,对违反制度者坚决追究责任;强化“制度执行没有例外”意识,切实维护制度的公平性和权威性。这样真正做实做好做到位,既能防止作风建设落入“制度陷阱”,也有利于改进作风发扬“制度长效”,从而更好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为全力以赴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提供坚强作风保障。(刘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