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振兴村村民杨国民穿梭在圈舍间,给牛添草、查病。“我这几年一直享受国家的‘见犊补母’、产业到户、饲草料补贴等福利,今年一共享受补贴19500元。”杨国民笑着说。国家考核评估反馈问题后,红寺堡区紧扣“1231”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精细研判、精准施策、重抓落实,打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组合拳”。今年上半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53.30亿元,连续10个季度稳居宁夏前四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2%,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0.5%,创下2020年以来新高。
这几年,红寺堡镇河水村村民马明清的日子像地头连片的黄花菜一样越来越旺。去年,他被查出直肠恶性肿瘤,积蓄很快见了底。眼看摘去的“贫困帽”又要戴回来,红寺堡镇积极对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邀请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专家来红寺堡区人民医院为他做手术,一笔笔兜底保障基金以及各类补贴及时到账。红寺堡区建立标准、政策、问题、兜底“四张清单”责任机制,29名处级干部包联乡村,线上线下督查织密防护网,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精准托举每一个困难家庭。
走进新庄集乡白墩村1400亩芦笋基地,挺立的芦笋像插在地里的“绿色银行卡”。“一次种植能收15年,还接到了国际订单!”宁夏沙地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介绍,每亩务工投入近2000元,年发放劳务费近600万元。红寺堡区紧盯“四项收入”,统筹抓好劳务输出、联农带农、政策补贴、金融帮扶等工作,多点开花的产业“接二连三”富了群众的口袋,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技能提升带来了长远收益。“群众一年到头跟着家门口的产业走,时间自由,揣进兜里的都是现钱。”红寺堡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在原有的4200万元就业补贴基础上,新增5000万元,并将范围从脱贫户、监测户扩至一般户。 (记者 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