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一词源自20世纪后期西方政府治国转型理论创新,意旨“多元主体协作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具有多元化主体、法治化协商、系统性平衡基本特征。现代西方治理理论强调通过优化治理结构、再造治理流程来保证“公平正义基础上的效率”。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中国独有的国家治理经验基础上指出: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国有企业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企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从国企治理的制度层面看,国有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30多年探索历程,到2016年10月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再到2025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企治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特别是《意见》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6句话内涵、6层面特征、6方面(19条)措施,为以制度赋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培育现代企业提供了重要基础。
国企治理,基础在制度,核心看效能。把国企制度优势转化为国企治理效能,关键是突出问题导向,解决并处理好有效领导、有效市场、有效创新、有效监督等问题。领导问题是国企治理的根本问题,也是特色问题,有效发挥党委(党组)“把、管、保”领导作用,是实现国企有效治理的根本所在。市场问题是国企治理的基础问题,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我们党搞经济建设的伟大创举,国企恰恰是这一结合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创新问题是国企治理的动力问题,健全完善激励创新制度,是释放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活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企有效治理的核心要义。监督问题是国企治理的重点问题,这些年的国企腐败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国企治理的制度短板,也是国企治理必须解决的重点。
国企治理现代化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但总体上,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把握“治理”规律,探索构建领导高效、制度现代、机制灵活、监管穿透的国企治理模式,以“有效领导、有效市场、有效创新、有效监督”标准推动制度优势转化治理效能,以国企治理现代化有力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责编 / 沈竹山
校审 / 李 翔
监制 / 孙玉华
一本关于国企改革的评论
《现代国企研究》杂志是由中央党校国务院国资委分校、全国党建研究会国有企业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研究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科类期刊。2010年创刊以来,杂志秉持“启迪国企现代思维 领航国企特色实践”的宗旨,突出评论特色,围绕国企改革和国企党建两大主题,研究发展规律,解析制度精髓,探索实践途径,已成为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权威研究平台和主流舆论阵地。国内统一刊号:CN11-5992/F 全年定价420元
联系人:沈老师
投稿邮箱:xdgqyj@163.com
更多
2025年1-2期电子书-二维码
2025年3期电子书-二维码
2025年4期电子书-二维码
2025年5期电子书-二维码
2025年6期电子书-二维码
2025年7期电子书-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