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人民银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结构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业内专家指出,下一步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抓好政策落实,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在财政、货币、产业等宏观政策协同配合发力下,全年5%左右的经济发展目标有望顺利完成。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
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同时继续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强化货币政策的执行和传导。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今年以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人民银行数据显示,金融总量较快增长,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分别增长8.7%和8.4%,人民币贷款余额270.4万亿元。社会融资成本处于低位,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同比分别下降约40个和25个基点。
信贷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有力地支持了重点领域、重大战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9月末科技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养老产业贷款、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1.8%、22.9%、11.2%、58.2%、12.9%,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央行三季度货政报告显示,9月末,支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已经接近4万亿元。专家表示,央行的结构性工具,主要是激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些领域,初期社会资金进入意愿比较低,需要中央银行的资金先期进入、发挥引导作用。
“民营、小微、三农、就业创业、就学助学等领域的主体,既是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优化结构的重要着力点,金融支持的主体类型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对经济来说,既是补短板,也是增活力。”有业内人士指出,总体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在不断累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还会逐步显现。
观察金融总量要多看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人民银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首个专栏中指出,要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有专家表示,过去市场更关注贷款,但在融资结构变化、经济转型加快的背景下,要更多看社会融资规模。
“随着直接融资发展,企业发债融资更加便利,融资成本也明显降低,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更愿意发债替换贷款。”上述专家指出,地方政府也更倾向于用政府债券解决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化债和置换存量债务,对银行贷款也都有一定替代作用。但无论是贷款等间接融资,还是债券等直接融资,二者都是信用扩张支持实体经济的表现,从涵盖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规模角度看,增速持续保持在8%以上,表明“宽信用”效果正在显现。
上述专家还表示,经济结构转型正在加快推进。房地产、基建、地方融资平台等信贷依赖度较高的传统领域增势放缓,技术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加快发展,但其具有“轻资产、轻负债”特征,贷款需求难以填上传统动能留下的“坑”,长远看信贷增速中枢也会下移。同时,近年来银行为了提高资产质量、防风险,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处置力度,客观上也对贷款增速造成了一定影响,但这部分资金实际上已经投放给了经营主体,在实体经济中会持续周转使用,社融中也会有体现。
“从深层次看,高质量发展阶段也不需要片面追求垒高信贷规模,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只盯着贷款增速,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可能带来僵尸企业难以出清、资金空转等问题。”专家还指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货币信贷要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是对新形势下做好宏观金融调控的深刻阐述,未来重点是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升信贷资产质效。
“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金融总量增速要与实体经济发展阶段相适配。”该专栏还指出,当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27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437万亿元,随着基数变大,未来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
事实上,这与此前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的发言一脉相承。潘功胜曾指出,目前我国宏观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
市场专家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也在发生变化。静态对比金融总量的绝对增速,或是一味追求金融总量高速增长,这些方面难以持续下去。货币金融环境要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未来要更加注重盘活低效利用的存量金融资源。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持续加强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也在持续增强。人民银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要灵活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及时熨平财政税收、政府债券发行等短期波动因素,体现了长期以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协同配合。
专家表示,宏观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十分重要,可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共同支持稳增长、调结构。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政府债券净融资额已达11万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2万亿元,人民银行综合施策维护了资金面平稳,有力地支持了政府债券顺利发行。同时,在促进结构优化、补充金融机构资本等方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经过多年的持续沟通和配合,也有很好的基础和政策实践。如财政部门对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套贴息,对消费贷款的贴息等,以及地方政府和财政的奖补、融资担保等机制,都有效强化了财政、信贷资金联动,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今年,财政和人民银行密切配合,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增强了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之下,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经济运行展现出了韧性和活力。
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有所分化,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加力巩固。
“下阶段,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人民银行指出,要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持续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
业内专家指出,对于未来政策把握,央行依然强调了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与外部、支持经济与银行自身健康性四方面关系的平衡,同时,考虑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内需不足,下一步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抓好政策落实,充分释放政策效应。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