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宁成缺
来源|博望财经
在泡泡玛特成功验证IP商业化路径后,又一家聚焦于IP衍生品的企业向资本市场迈进。
近日,拥有奥特曼、小马宝莉等26个知名IP授权的广东金添动漫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招商证券国际与中国银河国际。

伴随新消费浪潮与IP经济的蓬勃发展,金添动漫近年来业绩保持稳定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以2024年收入计算,金添动漫已是中国最大的IP趣玩食品企业,同时也是国内第四大IP食品企业,市场份额分别达到7.6%与2.5%。
若此次上市顺利推进,该公司有望成为国内资本市场中“IP食玩第一股”。
然而光鲜背后亦有隐忧。金添动漫目前面临着增长节奏放缓、股权结构集中、对外部IP授权依赖度较高,以及客户集中度显著提升等现实挑战。
要想真正承载起“零食界泡泡玛特”的市场期待,这家IP食品企业仍需跨越不少障碍。
01
IP趣玩食品龙头
2004年,广东裕生食品厂的仓库里,创始人蔡建淳望着堆积如山的饼干陷入沉思。一吨饼干仅能卖出1.5万元,扣除原料与人工成本后,利润薄如刀片。
转机出现在校门口的小卖部。蔡建淳观察到,印有动漫形象的零食总是最先被抢购一空,即便同样的饼干,有IP加持后价格翻倍也毫不愁销。
他当即决定将当时最火的《蓝猫淘气三千问》IP印在包装上,推出“蓝猫魔法饼干”,售价直接跃升至3万-4万元/吨。更重要的是,他将“吃的功能”与“玩的情绪”巧妙绑定——饼干盒内的拼图玩具,激发了孩子们为集齐整套而不断复购的欲望。
这种初代“IP+消费品”模式的出现,比泡泡玛特早了整整十五年。蔡建淳可谓中国IP食玩行业的开创者,这一创举也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2009年,金添动漫首次与奥特曼IP达成授权合作,成为国内较早将这一经典特摄IP引入食品领域的企业。真正的突破发生在2015年——公司推出单价5元的“奥特蛋”,将可食用糖果与收藏级玩具融为一体。蛋壳内不仅包含软糖与可拆卸的奥特曼迷你摆件,还附赠角色收藏卡,精准击中了儿童的“集卡复购”心理。
近年来,金添动漫业绩持续攀升。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4年间,公司营收从5.96亿元增长至8.77亿元;期内溢利更是从3670.8万元跃升至1.3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44亿元,同比增长9.82%;期内溢利达7004.1万元,增幅13.45%。

毛利率同样稳步提升,从2022年的26.6%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4.7%,远超休闲食品行业25%左右的平均水平。
行业发展前景可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IP趣玩食品市场正以19.6%的复合年增长率迅猛扩张,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215亿元。
目前,金添动漫已在全国建成5大生产基地,拥有26个授权IP及超过600个活跃SKU,产品覆盖糖果、饼干、膨化食品、巧克力及海苔零食五大类别。
根据招股书,此次赴港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扩充销售网络与营销团队、扩大产能、升级供应链与IT系统、丰富IP组合,以及寻求战略投资与收购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金添动漫曾于2016年8月在新三板挂牌,却在2021年主动摘牌退市。给出的理由是“提高经营决策效率”。
02
依赖外部IP授权业务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金添动漫IP趣玩食品的销售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持续攀升,分别达到96.6%、97.6%、98.8%和99.5%,显示出业务高度集中于IP授权产品。

这种依赖性在具体IP分布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奥特曼长期占据着营收支柱地位,2023年其收入占比高达63.0%,尽管2025年上半年降至43.9%,仍是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加上小马宝莉和蜡笔小新,这三大IP合计贡献了近80%的营收。
这种高度集中的IP收入结构,使得公司在建立自身护城河方面面临挑战。
外部IP依赖带来的直接影响体现在持续上升的版权成本上。
2022年至2024年,金添动漫的IP版权费从2114.4万元增长至3678.6万元,2025年上半年达到2001.6万元,同比增长21.92%。三年半期间,公司累计支付IP相关费用超过1亿元。

版权费占销售成本的比例也从2022年的4.8%逐年上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9%。这意味着,金添动漫每卖出100元产品,就有6.9元需要支付给IP授权方,这种模式与泡泡玛特几乎无需支付授权费的业务形态形成鲜明对比。
更值得关注的是,绝大多数授权协议都设有最低版权费条款。即使新IP产品的销售额不及预期,公司仍需足额支付授权费用。2024年公司版权费同比激增49.6%,部分原因就来自新IP引入所带来的最低费用承诺。
授权期限与续约的不确定性是另一个潜在风险。
金添动漫现有的26个IP全部为非独家授权,且公司并未参与IP内容共创。所有授权协议的期限通常仅为1~3年,一旦核心IP如奥特曼的授权到期且无法成功续约,将对公司业务造成重大影响。
招股书显示,核心IP奥特曼的现有授权协议期限还剩12个月,柯南的授权期限剩15个月,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授权期限剩24个月。
招股书在“风险因素”章节中明确提示:“我们并不能保证所有现有IP授权协议均能重续。”此外,所有授权均为非独家授权,这意味着其他企业也可以通过付费获得同类IP授权,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除了IP依赖风险外,金添动漫还面临着一定的财务压力。公司近年存货规模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达到7620万元,存货周转天数延长至48.9天。
招股书揭示了金添动漫在现金流方面面临的挑战:一方面,经营性现金流健康度有所下滑,其净额在2025年上半年为5923.7万元,同比大幅减少34.72%;另一方面,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9亿元,而短期借款与当期到期长期借款合计达1.69亿元,存在约6000万元的缺口,这表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承压,存在流动性覆盖不足的风险。
竞争力的本质在于建立自己的护城河,而金添动漫在这方面显然还存在不足。
正如招股书中所坦承的:“若授权终止,公司或将丧失销售该产品的权利。公司能否维持现有授权协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IP所有者或授权方的关系。若最低IP版权费过高可能导致亏损甚至失去授权,公司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恐遭受重大不利影响。”
如何在依赖外部IP的同时,构建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是金添动漫未来发展的关键课题。
03
港股不认“IP搬运工”,金添动漫估值承压
在研发投入方面,金添动漫与行业头部企业存在明显差距。
尽管其研发费用从2022年的6.7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83.4万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增至212.4万元,但研发费用率始终处于极低水平,最高仅0.48%。这一数据与行业龙头形成鲜明对比——泡泡玛特2024年研发费用率达4.86%,全年研发投入超70亿元,其自有IP贡献超过80%营收,毛利率高达66.8%。
研发投入不足与缺乏成熟自有IP的短板,直接制约了公司的盈利能力。相较于泡泡玛特66.8%的毛利率,金添动漫的毛利率表现明显逊色。虽然同行潮玩企业如TOP TOY、52TOYS的研发投入也相对有限,但均已布局自有IP,相比之下,金添动漫在研发和IP建设方面明显落后。
销售渠道方面,金添动漫正经历深刻变革。公司客户主要包括经销商、直销零售商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终端消费者。早期公司主要依赖经销商渠道,近年来为降低对经销商的依赖,大力拓展与鸣鸣很忙、万辰集团等量贩零食店的合作,推动直销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3.5%大幅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3.2%。
然而渠道转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直销渠道扩张,客户集中度显著上升——2025年上半年,仅第一大客户就贡献了23.6%的交易额,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达40.7%。

渠道方的强势地位日益凸显,鸣鸣很忙要求“排他性供货”并延长账期30天,而名创优品等渠道商也在不断压低进货价,使金添动漫陷入“不降价就失去份额,降价则利润受损”的两难境地。
这种渠道结构变化对现金流造成明显压力。由于直销零售商普遍采用先交货后付款的结算方式,公司贸易应收款项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的应收账款占比已达68.73%。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3.5天延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10天,反映出资金回笼速度放缓。
不同渠道的盈利能力也呈现出显著差异。报告期内,公司向零售商直销的毛利率维持在35.8%~40.5%区间,而向经销商销售的毛利率则在26.4%~31.9%之间,始终存在约8~10个百分点的差距。
更值得关注的是电商渠道的发展滞后。2024年,公司电商收入仅100余万元,占总营收的0.2%。在零食消费持续向线上迁移的背景下,这种过度依赖线下渠道的结构存在潜在风险。
除了商业模式上的挑战,金添动漫在公司治理与合规方面也存在隐忧。
招股书显示,创始人蔡建淳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持有100%投票权,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提升了决策效率,但也引发市场对治理透明度的质疑。公司还披露存在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部分生产经营物业租赁未备案等合规瑕疵。

值得关注的是,原二股东孙剑(奥特曼中国大陆版权总代理上海新创华实际控制人)在今年5月退出,这为公司后续获得奥特曼IP授权增添了不确定性。
若能成功登陆港股,金添动漫将获得讲述“IP+食品”新故事的重要舞台,并有望借助资本力量开启出海征程。然而,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
港股投资者历来对IP消费品板块持审慎态度,他们更看重企业是否拥有自主可控的IP资产和全球化的商业视野——而这恰恰是金添动漫的软肋,金添动漫26个IP全系非独家授权。在投资者眼中,这样的基本面很难不面临估值折价。
更深远的问题在于,金添动漫的商业模式始终未能回答一个核心质疑:当IP是租来的、渠道是借来的、研发是薄弱的,企业真正的护城河究竟在哪里?
从新三板转战港股,改变的只是交易场所,而非商业本质。
零食界的泡泡玛特?这个目标听起来美好,但金添动漫首先要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依赖外部资源的“高级IP搬运工”。在资本市场这个更残酷的竞技场上,仅靠“奥特曼”的光环,恐怕难以照亮前路。
公司需要向市场展示的,是超越单一IP的可持续盈利能力,是建立自主品牌的清晰路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
这条路,远比从新三板走到港股的物理距离,要漫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