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锁的铁门贴满泛黄封条,厂区里杂草快没过膝盖,生锈的设备在风中沉默 —— 这是天津滨海新区绕城高速旁一座荒废多年的大厂。谁能想到,十年前这里还是年产值近 2 亿元的明星水产企业,如今却只剩 70 岁的老总解宝成对着空厂房欲哭无泪。

2014 年,解宝成响应天津中心渔港和滨海建投集团的招商邀请,把自己一手创办的颖明公司从津南区搬到了滨海新区。这家 1999 年成立的企业,曾是天津唯一能向日韩、欧盟、美国出口冷冻水产的公司,还拿过 “城市民生贡献奖”,解宝成本人也是行业内的知名人物。

按照协议,颖明公司租赁了中心渔港的示范冷库,租期从 2012 年到 2024 年。公司投入数千万元购置设备、装修办公楼,很快建成水产品集散中心,2014 年营业额就达 7000 万元,2015 年更是冲到近 2 亿元,一切都蒸蒸日上。
可好日子只过了两年。2016 年 9 月 28 日,生态城安监局的工作人员来到厂区,当场下发停业整顿通知,理由是锅炉房、制冷机房和加工车间距离在建高速公路不足 30 米,不符合安全规定。
“我们厂房建在前,高速修在后,凭什么让我们停业?” 解宝成想不通。他后来才知道,这条高速与厂区最近的距离仅 5 米,远低于《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要求的 30 米标准。更让他震惊的是,该高速项目还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直到 2016 年 12 月才拿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厂区早在 2011 年就已取得规划验收合格证,2014 年 3 月扩建时也重新办了证。



他多次要求产权方中心渔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但对方始终推脱,错过了维权期限。颖明公司只能无奈清库、遣散数百名员工,前期巨额投入打了水漂,进出口资质和专利相继失效,资金链断裂,从此一蹶不振。解宝成变卖了家产,至今仍被限制高消费。
解宝成的维权之路一走就是 9 年。他发现,高速项目的申报单位滨海建投集团,正是中心渔港的控股方,持股比例高达 98.5%。“我没办法,那是我的上级单位。” 中心渔港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尽了其中的无奈。作为产权方,中心渔港不仅没索要赔偿,还在 2019 年起诉颖明公司,索要拖欠的租金。

法院审理后认为,中心渔港对租赁物不能正常使用承担全部责任,但因租赁协议解除时已超过三年,无需支付额外补偿。颖明公司曾起诉要求赔偿 9000 万元损失,被法院以证据不足驳回,上诉后发回重审,解宝成响应政府号召撤诉协商,却迟迟没有结果。2024 年底,他起诉滨海新区规自分局要求认定补偿主体资格,被裁定不予立案,目前检察院已受理其监督申请。

面对质疑,滨海新区规自分局的工作人员表示,高速选址是市里相关部门确定的,属于重点项目,“先干着再补手续” 的情况确实存在,未批先建问题也已作出处罚。他们已向区政府汇报,正设法搭建沟通机制,让涉事各方坐下来协商解决方案。

法律人士指出,虽然征收补偿对象通常是房屋所有权人,但承租人因停业造成的装修、搬迁、停产损失,按公平原则应获得合理补偿。司法实践中,也有不少类似案例支持承租人的补偿诉求。
如今,解宝成已年过七旬,仍在为企业的公道奔走。这座投产仅两年就被迫关停的工厂,背后牵扯的规划争议、补偿纠纷,何时才能有一个让各方满意的结果?
来源: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