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向投资者普及ETF基础知识,招商证券携手十大基金公司,联合全景网共同举办2025年招商证券“招财杯”ETF实盘大赛系列直播,旨在帮助投资者提升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能力,促进ETF市场的健康发展。
2025年10月23日,“招财杯”ETF实盘大赛系列直播邀请到了广发基金指数投资部基金经理吕鑫、广发基金投资管理部账户经理顾植彬,一起探讨《卫星产业加速腾飞,如何通过ETF掘金太空经济新高地?》。
吕鑫表示:中国的卫星产业在政策支持、技术不断成熟的双轮驱动下,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商业化运营也在加速推进,未来十年的增长潜力非常大。截至2025年8月,“千帆星座”目前已经发射了90颗卫星,约占第一期目标的13%。我国卫星产业链的技术自主性显著提高,进一步印证我国卫星产业可能到了成熟、技术兑现的关键阶段。
卫星互联网产业投资逻辑与2019年的5G、2023至2025年的AI类似,主要分为两大阶段:基建投入期、应用爆发期。参考AI产业,确定性最强、股价爆发时间最早的是产业链上游企业。
卫星产业指数对卫星产业链实现全链条跟踪,更侧重于上游制造,且个股集中度相对同类卫星指数更集中,使得指数在分散风险的同时,更大程度享受产业爆发的机会。
中国卫星产业具备后发优势,
有望实现千亿市场规模
顾植彬:首先请您做个关于卫星产业的科普。
吕鑫:我们说到卫星,通常指的是人造卫星,天然卫星像月球这类型的卫星并不是我们之前讨论的主要话题或者方向。人造卫星也被大家称为“卫星”,它的定义是环绕地球或者其他行星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卫星是借助火箭或者其他运载工具被发射到预定轨道,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然后沿着轨道运行。像我们平时使用的飞机上的wifi,也包括海外的目前依托于星链计划的卫星互联网都是卫星产业里的具体应用领域,这是卫星的定义和它相关应用的情况。
作为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卫星发射数量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都是人造地球卫星,当然也包括进行深空探索的人造火星卫星之类的,那可能是更长远、更远期的未来应用方向。
卫星的发展历程历史上有三个比较关键的时间点,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是在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2020年建成开通的,这块系统主要是用于导航领域的卫星方面应用。
最近关注度比较高的可能是美国的星链计划,以及我国的星网工程,包括像“千帆星座”这些具体的卫星星座也有新闻报道。
卫星产业链主要包括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以及卫星运营及服务四个环节。其中,卫星制造环节包括卫星平台、卫星荷载。卫星发射环节包括火箭制造、发射服务,像马斯克SpaceX“筷子夹火箭”就属于发射环节。地面设备环节包括固定地面站、移动式地面站和用户终端,早期比如广播的接收、电视信号接收,也是基于卫星这样的传输方式。卫星运营及服务环节包括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宽带广播服务以及卫星固定服务,这主要是对卫星星座或者互联网卫星网络去做运营的应用环节。
从产值方面来看,2024年全球航天产业总收入约为4150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总收入大约是3000亿美元的体量,占比75%左右。根据海外卫星互联网相关研究机构测算,2025年至2030年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高达18%。因为我国有后发优势,也在非常快速的技术推进过程中,理论上我们增速会高一些。
具体到中国的卫星产业情况来看,中国市场是在政策支持、技术不断成熟的双轮驱动下,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商业化运营也在加速推进的市场。未来会成为全球卫星产业重要的增长极。中国卫星通信市场体量有望迈入千亿元人民币级别,未来十年的增长潜力非常大。
国内卫星产业链到了技术兑现的关键阶段
顾植彬:从大国博弈的角度来看,面对美国“星链”项目的竞争,中国的卫星互联网产业进度如何?
吕鑫:美国“星链计划”目前已经部署了超7600颗卫星,因为它申报比较早,所以占据了轨道资源、频谱资源的先发优势。
中国目前申请了5.13万颗低轨卫星轨道资源,并且占据轨道、频率相关资源,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拓展非洲等新兴市场,以差异化的服务打破垄断。此外,中国卫星互联网在应急通信,包括产业智能化等领域,也实现了商业价值的验证,这是我们国内目前相比跟海外的情况对比。
中国目前是通过国家主导的星网工程,包括地方产业集群,构建多层次的卫星互联网体系,目标是部署超过1.2万颗的卫星覆盖极低轨、近低轨。截至2025年8月,“千帆星座”目前已经发射了90颗卫星,约占第一期目标的13%。我国卫星产业链的技术自主性显著提高,进一步印证我国卫星产业可能到了成熟、技术兑现的关键阶段。
我国现在卫星产业的进程,相比于海外来说偏慢,这是由于我国特殊情况导致的,我国基建、人口分布情况跟海外也有比较大的差异。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需求差异,本质原因就在于国内的运营商体制都是国有。运营商获取了特许经营牌照以后,要承担大量的社会责任,包括前期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或者构架,为了能够依旧提供普惠的通信服务,就会在偏远地方、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这是不经济的。但是伴随着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将来卫星互联网构建完成之后,能够非常方便地在偏远或者不经济的地区使用卫星互联网。
我们做了研究分析,通信基站设备的折旧年限基本上在7—10年,使用寿命基本上是10—20年,也就是说在初始投入的十年之后基站就可以退役了,这样基本就可以无缝进行卫星互联网的切换。我们第一批的基础设施投入在2020年,也就是2030年的时候,就可以对偏远地区或者不经济的地区,实现卫星互联网对地面通信进行完美地替代。这样我们卫星互联网就会有比较好的商业化落地模式或者场景。那么在商业化运营之后,也能使得卫星产业实现正循环。这是从产业宏观的层面去定位。
从另外角度来看,卫星产业同时也是非常刚性的要求或者需求。像太空中的频率或者轨道资源,都是一种战略资源,就是先到先得的资源分配方式,是由ITU国际电联组织进行分配,它对于卫星发射轨道及时间有具体的要求。就比如说像卫星频率和轨道申请之后,7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卫星,并且正常运行90天,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就是第一颗卫星发射之后的2年内,必须发射卫星总量的10%,5年内必须发射卫星总量50%,7年内必须将申请的卫星数量100%全部发射完毕。
目前来看也只发射了百分之十几,根据申报的时间加上未来这样的时间窗口能算出来,我们最终会发射多少颗卫星,空间非常广阔。而且为了去占据这些频轨资源,必须完成发射目标。这样一来,我们卫星产业的整体需求是非常明确的。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射节奏或发射数量,或大幅超出市场预期。
重磅政策出台,明确产业发展路径
顾植彬:今年8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市场开放、应用场景、产业生态、资源供给、通信监管等多个方面提出19条支持措施。特别是该意见提出明确发展目标: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1000万。这个文件的出台,有什么具体的指导意义?
吕鑫:一句话总结:明确了未来几年内推动卫星通信业务开放、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拓展的具体路径。
卫星产业是非常关键的方向,但怎么去做,怎么去推进,一定需要标准。这个文件相当于是把目标、标准、资质都给明确下来。这样各个环节参与方就能够有序进行产业推进。
比如牌照发放方,工信部最近向中国联通颁发了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的经营许可证。具有牌照之后,公司就可以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应急通信等业务。而此前,已经有一家运营商具备牌照了,并且在2023年9月的时候就推出了手机直连卫星的服务。目前来看,三家运营商当中的另外一家运营商也在申请相关牌照,目前也已经进入审核的流程。
另外一块就是政策支持。指导意见中也提出,到2030年,我国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要超千万,推动手机智联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实现规模应用。政策强调了通过分业务、分阶段、分步骤的方式有序推进卫星通信业务的开发,也鼓励电信运营商,与卫星企业实现共建合作,推动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因为卫星是工具或者载体,而真正做通信服务的还是三大国有运营商。运营商与卫星企业共同合作,才能够实现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快速推进。
卫星互联网具备广覆盖、低延时、宽带化、低成本等特点
顾植彬:相较于移动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有哪些优势和特点?
吕鑫:卫星互联网是基于卫星通信的互联网,通过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从而辐射全球,构建具备实时信息处理的大卫星系统,是一种能够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的新型网络,具有广覆盖、低延时、宽带化、低成本等特点。
卫星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与地面通信网络竞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以摩托罗拉公司“铱星”星座为代表的多个卫星星座计划提出,“铱星”星座通过66颗低轨卫星构建一个全球覆盖的卫星通信网。这个阶段主要以提供语音、低速数据、物联网等服务为主。随着地面通信系统快速发展,在通信质量、资费价格等方面对卫星通信全面占优,在与地面通信网络的竞争中宣告失败。
对地面通信网络补充阶段(2000至2014年):以新铱星、全球星和轨道通信公司为代表,定位主要是对地面通信系统的补充和延伸。
与地面通信网络融合阶段(2014年至今):以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等为代表的企业开始主导新型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当然也是源于技术突破,包括火箭发射、火箭制造,包括卫星制造成本降低,卫星互联网与地面通信系统进行更多的互补合作、融合发展。卫星工作频段进一步提高,向着高通量方向持续发展,卫星互联网建设逐渐步入宽带互联网时期。
外部视角:地球近地轨道可容纳约六到十数万颗卫星,而低轨卫星所主要采用的Ku及Ka通信频段资源也逐渐趋于饱和状态。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预计将部署总计约5.7万颗低轨卫星,轨位可用空间将所剩无几。空间轨道和频段作为能够满足通信卫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已经成为各国卫星企业争相抢占的重点资源。
自身视角:“十三五”期间,以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为首的央企卫星集团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卫星互联网计划,并发射了试验星。卫星互联网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工程,融入遥感工程、导航工程,成为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领域:传统地面通信骨干网在海洋、沙漠及山区偏远地区等苛刻环境下铺设难度大且运营成本高,通过部署传统通信骨干网络,在互联网渗透率低的区域进行延伸普及存在现实障碍。目前,地球上超过70%的地理空间,涉及30亿人口未能实现互联网覆盖。建设卫星互联网是解决地球“无互联网”人口数字鸿沟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网络信息地域连续覆盖普惠共享的有效补充。其中,低轨卫星通信核心商业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偏远地区通信、海洋作业及科考宽带、航空宽带和灾难应急通信等。
低轨卫星为主导,
国内以遥感、政府应用为主
顾植彬:目前在轨卫星中,是怎么分类的?中国卫星主要是哪一类?
吕鑫:按应用领域,卫星可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此外,还包括气象卫星、天文卫星、侦察卫星等。
通信卫星用作无线电通信中继站,通过转发无线电信号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和数据等,是世界上应用最早、最广的卫星之一。导航卫星从卫星上连续发射无线电信号,为用户提供导航定位。遥感卫星主要用于探测。
全球或美国来看,通信卫星为产业第一大组成;我国从已知信息来看,遥感卫星为第一大组成。
按下游使用对象,卫星可分为商用卫星、军用卫星、政府卫星、民用卫星以及两用卫星等。全球来看,商用卫星为第一大组成;我国来看,政府卫星为第一大组成。
按照轨道高度,卫星主要分为低轨(2000公里以下)、中轨(2000公里到3.5万公里以下)、高轨(3.5万公里以上)三类。基于不同轨道构建的卫星通信系统,在覆盖范围、系统容量,传输延时、卫星寿命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其中低轨卫星由于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整体制造成本低,非常适合卫星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全球来看,低轨道卫星为第一大组成,发射数量近两年高增。根据UCS Satellite Database,截至2021年底,全球低轨道卫星共有4078颗,占比达80%以上;2020年以来,低轨道卫星发射数量爆发式增长,全球在2020至2021年分别发射1150颗、1697颗卫星,其中有轨道高度数据披露的低轨道卫星数量分别为1122颗、1664颗,占比分别为97.6%、98.1%。我国近年来卫星发射也以低轨道卫星为主。
产业发展初期,上游确定性最强
顾植彬:国内的卫星产业链,目前的上中下游是怎么划分的?有哪些投资机会?在这么多环节中,您最关注哪个环节?
吕鑫:卫星产业链主要包括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以及卫星运营及服务四个环节。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均属于产业上游,地面设备制造及运营服务则涵盖了中下游。投资机会方面,因为整个产业在国内都属于初期阶段,每个阶段都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只是节奏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卫星互联网产业投资逻辑与2019年的5G、2023至2025年的AI类似,主要分为两大阶段:基建投入期、应用爆发期。
基建投入期,产业链公司赚取的收入和利润基本来自于最下游厂商的资本开支,重点关注最下游资本开支是否具备爆发性和持续性。
应用爆发期,产业链公司赚取的收入和利润主要来自于各类应用场景开拓及渗透率不断提升,此时主要投资逻辑及关注点转变为应用空间有多大、渗透率提升。
参考AI产业,确定性最强、股价爆发时间最早的是产业链上游企业。例如大模型突破后,最先成就的是上游相关标的。
卫星产业指数聚焦上游、个股集中度更高
顾植彬:卫星产业指数会对卫星产业链的哪些环节进行跟踪?
吕鑫:卫星产业指数对卫星产业链是全链条跟踪,既涵盖上游制造发射,也涵盖下游应用。相比于同类指数,更侧重于上游制造。这个指数的编制方案使得指数更加聚焦上游,纯度更高。行业分布方面,下游行业占比偏低,上游占比高。
顾植彬:映射到个股权重上,个股的集中度是比较分散还是向龙头集中?
吕鑫:个股集中度相对同类卫星指数更集中一些。卫星产业指数是采用营收占比调整市值加权,使得指数更聚焦在卫星产业。前十大个股卫星相关的权重更高,对于政策利好的反应锐度也有望更强些。指数已经分散了风险,在相关领域提高了暴露度,使得指数在分散风险的同时,更大程度享受产业爆发的机会。
顾植彬:目前指数和龙头个股的估值情况如何?
吕鑫:目前指数的估值和龙头个股的估值均处于相对适中的位置。但由于卫星产业处于非常初期阶段,从0—1阶段,这个产业特殊,产业没有大的风险,成长空间大,研发投入较高,所以对于成长型行业,看估值意义也不大。
中国资产相对便宜,
“存款搬家”仍在持续
顾植彬:当前股市已经涨了不少,投资者多少有点“恐高情绪”?
吕鑫:复盘7月份以来快速上涨原因,主要是市场对于预期下行风险跟上行空间的不对称所致。
过去三到四年,A股市场整体偏弱。原因在于市场有两方面担忧,一方面是国内的基本面风险,包括房地产风险、债务风险一直没有得到出清。去年“924”之后,这种趋势和担忧发生了扭转。再到今年四月份,关税风险进一步出清。因为后来特朗普一直在TACO,大家意识到关税风险没有想象的严重。因此,在七月份就形成了下行风险跟上行空间不对称的局面,导致市场快速上行。
我们从中美资产的估值比价来看,中国科技股相比于海外、美国科技股的估值依然处于历史偏低位置。也就是说,从客观数据上来讲,中国资产还不算贵,而且空间较大。
去年,80%以上海外基金经理支持美股例外论,认为美股会永远涨这样的观点。但今年调研就出现了反转,已经有70%以上的基金经理认为美股例外论不可能持续。这样必然会有一大波权益资金从美股市场流入其他市场,包括新兴市场、中国市场。从长期投资逻辑上来看,国内有望承接持续的外资流入。
另外,这一波行情很多媒体或者专业机构都会提到“存款搬家”。到目前为止,“存款搬家”还在持续,空间较大,只要“存款搬家”不结束,市场就不太会有大幅回调。
结构上也有一些机会,比如像卫星产业就是较好的关注方向,因为它在这波行情里涨幅不算特别大。
顾植彬:从估值层面来看,沪深300非金融股债收益差仍有性价比。从资金层面来看,复盘历史我们发现,净资金流入是市场较好的领先指标。从2024年开始,监管举措推出、资金积极入市,市场一直处于大幅净流入状态。从配置角度来看,居民的待投资金有望成为增量资金的来源之一,以及海外主权基金配置再平衡带来增量资金流,均对市场表现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今年以来,投资者对于市场的信心处于不断增强的状态。
降息周期优选高成长性,
关注卫星产业机会
顾植彬:美联储已经开启了2025年首次降息,对科技板块,特别是卫星赛道的投资有哪些影响?
吕鑫:科技板块估值差较大,国内处于低位水平。
研究历史经验,降息即利好成长,也利好科技。美联储每次存在降息预期,涨幅最高的就是纳斯达克,因为纳斯达克的科技含量、成长风格也是在美股市场里面最突出的。
在科技板块里面,也要优选结构性方向。因为在每轮降息的时点,可能因为其他原因,部分科技板块已经有所反映、涨幅很高了。所以要选择滞涨的,或者是处于产业初期的方向,胜率才会更高。在成长板块里面,卫星产业方向相对契合。首先,它前期的涨幅不高,不是前期AI的这一波亮点。但是未来它有望跟AI结合。现在也提到“算力上天”,推理算力可能考虑到延时的限制约束,通过卫星互联网能更好地降低信号传输延时;而且推理端的算力数据传输容量也比较大,所以这个方向将来也有可能跟AI有一定关联。
另外,从产业维度来看,卫星产业属于非常初期的阶段。首先,前面有海外市场的验证和引导,另外国内是从0到1的阶段。相当于既有成功案例,又有比较好的时机。这个时候就是较好的布局时点和方向。
本文节选自广发基金《卫星产业加速腾飞,如何通过ETF掘金太空经济新高地?》主题直播,分享嘉宾为广发基金指数投资部基金经理吕鑫(F0470000000100)、广发基金投资管理部账户经理顾植彬(F0340000000384),文本内容根据嘉宾观点整理。嘉宾观点及广发基金观点不代表我司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