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万亿美元,就连OpenAI也要IPO了
创始人
2025-10-31 21:45:04
0

全球迎来AI上市潮。

听筒Tech(ID:tingtongtech)原创

文 | 饶 言

编 | 杨 林

AI创业者开始冲击上市。

10月30日,诸多媒体报道称,OpenAI计划最早于2026年下半年提交上市申请,并于2027年上市。此次IPO的估值可能高达约1万亿美元,并计划筹集至少600亿美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在全球AI界引发广泛讨论。

实际上,不仅仅是OpenAI,今年以来,国内的AI初创企业也紧锣密鼓地掀起了上市潮。

而在国内市场,宇树科技、群核科技、摩尔线程、智谱华章等AI产业“小龙小虎”或独角兽企业,均明确地走在了上市之路的不同节点。

诸如智谱华章方面,早在今年4月,便启动了上市辅导。今年10月,滴普科技(01384.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企业级大模型AI应用第一股”;而明略科技也于今年10月启动招股,预计11月在联交所挂牌交易。

毋庸置疑,从美国到中国市场,全球AI企业正以不同体量跃入资本市场。不过,一个问题也摆在市场面前:上市,是AI创业者的起点还是终点?

-01-

AI上市潮,这次轮到OpenAI

于市场而言,OpenAI冲击上市,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确切的消息显示,OpenAI最早可能在2026年下半年向监管机构提交申请,在2027年正式上市,公司的估值可能高达1万亿美元,如果上市成功,将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

OpenAI的诞生,带着一丝理想主义色彩。

2015年,OpenAI由埃隆·马斯克、萨姆·奥尔特曼、彼得·蒂尔等硅谷科技大亨联合创立。它最早作为非营利组织出现,使命是“确保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这一“乌托邦”式的理想,旨在对抗当时被谷歌等巨头垄断的、可能走向封闭的AI研究。

而后,从非营利组织,到万亿美元估值的蜕变,OpenAI走过了不平凡的几年。

2018年,随着马斯克的退出,以及大模型对资金的超预期需求,OpenAI在2019年从非营利性转变为有限盈利模式(又称“封顶模式”)的营利性企业。也是在2019年,微软宣布与OpenAI开展为期多年的合作,投资10亿美元。

ChatGPT的横空出世,成为OpenAI发展的分水岭。2022年11月,OpenAI发布ChatGPT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产品上线仅5天用户数量突破100万,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之一。

伴随ChatGPT炸裂式增长,OpenAI的商业化步伐近年来也明显加速。2024年2月,OpenAI发布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再到2025年8月,OpenAI推出更强大的GPT-5模型。

产品迭代的背后是日益清晰的商业模式。公开的资料显示,2023年,OpenAI收入突破16亿美元。而到2025年,其年化收入运行率预计将达到约200亿美元,显示出指数级增长态势。其用户数遥遥领先,最新的数据显示,其周活跃用户超过了8亿。

来源:OpenAI官网 《听筒Tech》截图

不过,遗憾的是,随着OpenAI的快速发展,公司的组织架构局限性却开始显示。公司管理层都清楚地知道,OpenAI如果还要向前奔跑,便需要巨额资金,而此前的“非盈利结构”限制了公司融资和IPO。

于是,2024年,OpenAI启动重组,到2025年10月28日,OPenAI才重组终于完成。重组完成后,OpenAI可以自由融资、收购公司,并很快传出IPO消息。

和OpenAI寻求上市的步调如出一辙,在大洋彼岸,国内市场AI企业也迎来一波上市潮。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宇树科技、群核科技、摩尔线程、智谱等AI产业“小龙小虎”或独角兽企业,均明确地走在了上市之路的不同节点。

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仅向港交所递交申请但还未上市的AI企业就有近50家。

作为明星企业,素有“AI六小虎”之称的智谱AI,早从2025年4月便在推动上市,如果成功上市,将成为“AI六小虎”中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

企查查的数据亦显示,自成立以来,智谱已完成15次融资,累计披露融资金额超过110亿元,估值超200亿元。

在AI行业投资人林强看来,AI仍站在爆发的前夜,诸多AI企业的未来征途,被市场誉为“充满想象”。为了潜在价值,资本毫不犹豫地投下了真金白银。

“资本市场的热情表明,即便大厂在AI时代拥有诸多竞争底气,但依然挡不住初创企业的剑气。”

-02-

无法抗拒的资本诱惑

毋庸置疑,不管是OpenAI,还是国内AI企业,上市都是巨大的资本诱惑。这背后,也是AI企业对资本的极度饥渴。

这在OpenAI的身上,便能窥得一斑。

实际上,随着OpenAI的快速发展,公司组织架构的局限性开始显示。比如,尽管OpenAI的年化收入运行率预计在2025年底达到约200亿美元,但天价的算力成本、顶尖人才的天价薪酬,都让公司的成本成指数极增加,OpenAI的负担也日益沉重。

此前,有公开的报道称,OpenAI的内部预测表明,公司可能到2028年将面临400亿美元的损失,且预计到2030年才会有正现金流。

而如果成功IPO,则将有利于OpenAI更快速地攻占市场,为接下来的“雄心壮志”铺就更顺利的路径。

OpenAI的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亦证实,随着OpenAI扩展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并寻求大量资金为下一代系统提供资金,上市是“最有可能的途径”。而首次公开募股,将释放更广泛地进入公共市场,实现战略收购,并帮助公司为向全球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注入数万亿美元的雄心勃勃的目标提供资金。

更重要的是,于OpenAI的投资者而言,也是时候考虑如何更好地实现“获利”。

毕竟,首次公开募股的成功,将为软银、Thrive Capital和阿布扎比的MGX等投资者带来巨额收益,同时巩固OpenAI在人工智能经济中领先地位。

当然,某种意义上,还有一些“形而上”的意义。

在林强看来,相比一些“具象”的获利,一些市场价值在这场“狂欢”中,也将逐步体现。如今近万亿美元的估值,使OpenAI一跃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之一,其市场地位得到了“官方”认证。

而通过多轮融资,它将部分未来的经济收益权分配给了全球顶级的机构投资者,使其利益与更广泛的资本网络绑定。

实际上,林强指出,于AI企业而言,上市都是巨大的诱惑,不仅是OpenAI,国内的AI企业同样如是。

诸如,被誉为“企业级大模型AI应用第一股”的滴普科技,公开发售阶段,获得超7600倍超额认购,这一数字在港交所主板史上排名位列第一;挂牌后,上市首日涨超150%。而明略科技,同样备受资本市场关注,公开发售阶段,腾讯等为基石投资者。

“在国内,不管是智谱,还是其他企业,都将逐步走上上市这条路。”林强直言,一方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AI行业,不管是技术成本,还是人才成本,需要的资金远超其他行业。”

另一方面,“你必须承认,投资者都是逐利的。尤其是,AI赛道在资本市场,目前仍自带光环。”林强坦言,“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03-

上市只是起点

实际上,不管是OpenAI,还是其他AI企业,上市都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林强就直言,“有意思的是,传统IPO的核心目的是融资和实现早期投资者退出。而OpenAI的融资,更多是为了获取持续研发AGI所需的战略资源,并借助顶级资本的网络来巩固其市场地位和合法性。”

林强表示,OpenAI的“上市”,不是为了退出,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投入一场长期的战争。

诚如林强所言,实际上,OpenAI面临着技术与商业的双重挑战。

一方面,它需要持续投入巨资研发,追求通用人工智能的梦想。

“毕竟,全球大模型技术的更新,瞬息万变,多模态融合、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尚存变数。”林强指出,尤其是OpenAI,作为一家公众公司,估值建立在技术实力之上,“任何一层基石的动摇,都可能引发价值的雪崩。它必须平衡长期技术目标与短期业绩压力。”

在技术实力上,OpenAI拥有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大语言模型GPT系列、现象级应用ChatGPT,以及正在探索多模态的Sora,这构成了其最直观的壁垒。投资者押注的,是OpenAI能够长期维持这种技术领先,成为AI时代的“操作系统”。

“尤其是,对于OpenAI,投资者购买的不是OpenAI今天的现金流,而是其对AGI的‘看涨期权’。”林强认为,一旦OpenAI率先叩开AGI的大门,其价值将不是以百亿,而是以万亿美元为单位计算。“这种‘信仰投资’类似于早期市场对互联网或电动汽车的押注,赌的是范式革命。”

当然,OpenAI风险也如影随形。“通往AGI的王座之路布满荆棘,技术瓶颈、持续攀升的算力成本,以及微软、谷歌、亚马逊等打造的竞争生态,也在不断侵蚀其封闭生态的吸引力。”

这便意味着,于OpenAI而言,上市是条通往未来的路,但也只是敲开了市场的大门。

当然,不管最终能否成功上市,OpenAI的资本故事,都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OpenAI上市的意义在于,当一项技术强大到足以重塑文明本身时,驱动它前进的,应该是纯粹的资本逻辑,还是必须被赋予更高的使命与约束?”

实际上,在林强看来,这个“符号”在国内市场同样适用。

不管是技术创新驱动IPO成功,还是迫于投资者的业绩兑现,AI企业的上市成功与否,不仅关乎资本回报,也关乎市场将迎来一个怎样的AI未来。

在国内市场方面,AI企业由于高研发投入,仍需要巨大的资本来支撑其继续造血。诸如智普华章,公开资料显示,公司自2019年创立以来,持续通过多轮融资获取资本支持,累计融资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

不过,不管AI企业以何种途径获取增资,本质是打造一个健康的商业体系。如果企业长期巨额亏损,即便是成功上市募资,后续仍有可能达不到预期发展效果。

诸如更早以前,AI“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登陆资本市场的喧嚣犹在耳畔,但最终只有两家成功上市,登陆资本市场后表现的商业化问题,也为第一代AI创业潮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而另一边,新一代AI大模型企业,也以惊人的速度狂奔,在“百模大战”中脱颖而出,不仅获得了巨额融资,模型和商业化探索也引发了业界关注,并引发又一波的上市热潮。

“不可否认,对于这些企业的早期投资者而言,上市是实现投资回报的重要通道。”林强直言,但于企业而言,上市,实际上则意味着挑战才刚刚开始。

“尤其对AI企业而言,真正的终点或许从来不是敲钟的那一刻,而是如何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创造价值。”林强表示,在资本市场、技术创新和市场红利的驱动下,不管是国外的OpenAI,还是国内AI企业,谁能持续找到商业价值,并发挥社会价值,谁才能在这场长跑中笑到最后。

(文中林强为化名。)

(头图来自《西部世界》剧照,部分配图来自Pexels。)

(声明:本文仅作为信息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参考建议。)

—END—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赖... 据国际在线报道,在10月29日的台湾问题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发言人彭庆恩再次重申...
工商银行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区...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工商银行(601398)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区块...
比特币期货跌2.17% 每经AI快讯,周三(10月29日)纽约尾盘,CME比特币期货BTC主力合约较周二纽约尾盘跌2.17%...
原创 中... 产能利用率下降、现金充裕,中塑股份IPO仍大额募资扩产能和补流 《中国科技投资》何梓嫣 近期,中塑股...
中伟股份通过港股IPO聆讯:前... 瑞财经 吴文婷10月31日,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伟股份”)通过港股IPO聆讯,联席保...
IPO研究 | 全球数字打印解... 瑞财经 王敏 10月30日,据港交所披露,深圳市汉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森软件”)向港交所...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7.74...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萌 卢梦雪 北京报道 日前,湖北银行披露了其2025...
创业板指本周逆势上涨,创业板E... 本周,锂电、光伏、储能等领域的新能源龙头股表现强势,创业板中盘200指数上涨2.4%,创业板指数上涨...
准备IPO的Canva,正在全... 十月最后一天,当硅谷的科技公司们还在消化季度财报时,澳大利亚设计软件巨头 Canva 在旧金山的发布...
指数成分股前三季度整体利润同比... 大盘今日震荡调整,成长风格有所回调。截至14:45,国证成长100指数下跌2.4%,相关产品获资金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