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制”预制菜,西贝2026年IPO还有戏吗?
创始人
2025-10-23 15:22:54
0

西贝卖预制菜,贾国龙在打自己的脸?

企查查app显示,9月30日,由内蒙古西贝餐饮集团有限公司控股95%的“深圳市玉华美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为“预包装食品销售”“食品互联网销售”等领域。

有网友表示不解,西贝今年最大的公关危机正是因为预制菜,网友质疑的声音尚未平息,此时推出预制菜,无异于扬汤止沸,既可能会让公关危机再次发酵,也是自己打自己脸。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舆论迅速发酵。9月11日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回应称“十三道菜里没有一道是预制菜”。一边否认预制菜,一边布局预制菜,这让一些消费者困惑,到底哪一边是真的。

一种脑洞大开的猜测是,西贝的公关危机就是老板贾国龙导演的一场戏,目的正是为了推出预制菜。

预制菜,藏着西贝上市的“密钥”

西贝专门成立了一家专卖预制菜的新公司,让本已平息的舆情再起波澜。

其实早在2019年,西贝就进入了预制菜。早在六年前,2019年9月,西贝推出第一道预制菜产品——羊蝎子,正式跨入预制菜赛道。当年12月,“贾国龙功夫菜”作为重要业务板块亮相,明确以预制菜形式切入家庭用餐场景。

随后西贝在预制菜行业频繁布局:2020年5月,贾国龙功夫菜在天津投资10亿建设中央厨房,希望通过中央厨房辐射京津冀地区;2020年10月,贾国龙功夫菜首店在北京金源购物中心开业,主营西北菜和八大菜系,店内菜品均为预制菜,由店员加热后供消费者食用;2021年3月底,贾国龙功夫菜以店中店的形式在全国300多家西贝门店里全面铺开;2022年8月,贾国龙开出首家贾国龙功夫菜3.0版体验店,消费者可选择购买后在现场加热,由店员代为加热或是直接带走。

西贝在预制菜领域的布局除了“贾国龙功夫菜”外,还有“贾国龙中国堡”:2022年11月,贾国龙在北京开出了第一家空气馍店,名为贾国龙空气馍;2023年4月,贾国龙将空气馍更名为贾国龙中国堡,Slogan升级为“好吃的中国汉堡”;2024年3月,贾国龙中国堡门店开始关店转型“龙堡”;2024年4月,龙堡项目关闭,贾国龙中国堡门店被统一改装升级为“贾国龙小锅牛肉”;近日有消息传出,“贾国龙小锅牛肉”项目也已经关停。

贾国龙进军预制菜赛道,看似赶上了最好的时候:就在2019年前后,预制菜开始获得资本青睐,成了“科技与狠活”的代表,到了2021年和2022年资本疯狂涌入预制菜行业,其中就包括传统资本大佬贾国龙。

事实上,贾国龙赶上了最坏的时候,2020年全球进入新冠大流行时期,线下生意遭遇灭顶之灾。贾国龙重金押注的“贾国龙功夫菜”“贾国龙中国堡”“贾国龙小锅牛肉”可谓生不逢时。

直到今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菜品几乎都是预制菜,又贵又恶心,西贝因为预制菜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公关危机与公司运营并不直接关联,时间过去不过月余,西贝客流量开始回升。10月6日,北京朝阳区东坝万达广场的西贝门店基本满座。很多消费者表示,国庆期间在西贝就餐几乎都需要排队。

预制菜不是贾国龙“心头的痛”,而是贾国龙的“心尖的好”,预制菜如果成功了,西贝IPO也就顺理成章了。

2022年底,贾国龙在新年贺词当中首次明确表示,计划通过23年至25年的稳步发展,在2026年完成IPO,成为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贾国龙的目标很明确,海底捞市值最高达4700亿港元,西贝不比海底捞差。

为了推进上市,西贝还启动了诸多资本化动作,包括斥资建设大规模中央厨房、调整股权结构搭建员工持股平台,并分别于2021年、2025年引入专业投资机构。2025年,西贝走出国门,落地海外,也是其为上市蓄力的举措。

舆情危机的影响是短期的,预制菜的战略是长期的,为了上市成功西贝必须搞成预制菜。

很多事情与努力关系不大,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西贝在预制菜这件事上频频栽跟头,不知道是命不好、运不好、还是风水不好。

民以食为天,刻在骨子里的“抗拒”

中国人对吃饭这件事是有执念的,这也是为何预制菜概念一出现,就引起很多人反感的根本原因。

色恶不食,嗅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在中国的饮食文化里,“不时不食”“锅气为魂”的理念是刻在骨子里的。食物是生存的根本保障,人们对入口之物的安全性要求极高,但预制菜显然达不到人们要求。

此前央视“3·15”晚会曝光预制菜乱象,原材料“以劣充好”,以及部分预制菜存在的变质、含异物等情况,都冲击着消费者对预制菜安全的信任。

此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预制菜行业都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从生产到销售均存在漏洞,导致市面上的产品参差不齐。

抖音博主“从厨二十年”专业揭秘预制菜,依此内容已经累计涨粉八十万,点赞超千万。在他的视频里,“如何用十几元的食材成本做一桌大餐”“如何用啤酒精勾兑出精酿啤酒”等内容比比皆是。

乙基麦芽酚、大骨浓缩膏、大壳香粉等等添加剂运用自如,虽然适量使用能够提升食品风味,但这么多的“科技与狠活”入口,想想还是会让人觉得不自在。

此外,与民以食为天这个传承千年的理念相比,预制菜冷冻储存、流水线生产的“去情感化”,也完全站在了对立面。

朋友聚会要吃饭,家人团圆也要吃饭,在中秋节、除夕这种阖家欢乐的日子里,一桌丰盛的菜肴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连接家庭情感的桥梁,它承载着亲情、乡愁和文化记忆。

预制菜则是难以还原菜肴现做的口感和锅气,它无法满足中式烹饪中因厨师、火候等差异带来的多样化风味需求,这与传统饮食文化中对食物口感和烹饪技艺的追求相悖,自然也就失去了“情感”标签。

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抗拒,这也是预制菜为何在西方国家盛行,在中国却常常人人喊打的本质原因。

日本等国家的预制菜发展历程已经有了数十年的时间,但在中国,预制菜行业的爆发期仅仅几年时间,2020年起,受疫情影响,居家餐饮需求猛增,助推预制菜行业进入爆发阶段,资本纷纷入局,推动行业规模迅速扩张。

2021年“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成功登陆A股,这使预制菜真正从B端走向C端,进入大众的视野。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预制菜行业依然处于发展萌芽期,前期关于规范、文化的矛盾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太多,加之中国人的“吃货”属性,预制菜想跑起来自然更难一些。

“黑白”预制菜,踩不住刹车

2017年,有媒体曝光一些外卖商家“只需要加热料理包”就可以开店送外卖;3·15晚会上,以次充好,用猪身上最差的淋巴肉做成的梅菜扣肉料理包也让消费者不寒而栗。在这之后,预制菜就与不健康、不卫生划上了等号。

这是预制菜的痛点问题,也是大众认知有所偏颇的结果。实际上,预制菜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从定义上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的肯德基、麦当劳,他们都属于预制菜。方便面、速冻饺子以及火锅丸子等食物,也在预制菜的范畴之内。

预制菜之所以能够那么轻易挑动大众神经,还是因为它本身概念就很模糊。其出现时,往往与消费场景和消费价格密切相关。

因此,人们对其“下限”的担忧居多,预制菜的几大矛盾在于:

认知与事实的错位:餐饮品牌“现做”招牌与预制产品的实际属性冲突,消解消费者品牌信任;

供需诉求的背离:企业追求降本增效的工业化需求,与消费者对“新鲜、透明、高性价比”的核心诉求脱节;

信任机制的缺失:标准不统一、信息不透明,导致技术进步难以弥补消费者对“知情权与选择权”的渴求缺口;

这导致在当下的舆论环境里,预制菜就是个贬义词。实际上,预制菜的“黑与白”应该被正确看待。

预制菜的存在在某些方面能够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它能够契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也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为快节奏上班族节省时间精力,降低亲自下厨的门槛,覆盖多种生活场景,满足多元化的场景需求,头部预制菜品牌多采用的“产地直采+低温冷链”模式也能够实现“专业级保鲜”,保障食品安全。

因此,即便是在情绪发酵、公众抵制的今天,预制菜的发展依然像上了发条一样,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90亿元。

在食品工业成熟的发达国家,没有预制菜和新鲜菜的区别,只有快餐和慢餐、效率和体验的区别。

无论预制还是新鲜,只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就都具备营养价值,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严格可靠的标准和监管之上。

当下行业最需要的也是标准和监管。9月13日,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一切都会有答案,餐厅如何正确合规地使用预制菜?消费者的知情权被如何保障等等…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和价格的不信任,导致行业出现矛盾,矛盾如何解决?这需要背后整个餐饮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创新。

既然踩不住刹车,那就用时间来整顿行业。从1950年至今,预制菜大国日本用了七十几年的时间,才让大众逐渐接受并喜爱预制食品,对于更讲究吃的中国人而言,这个过程或许要更漫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港股大型科技股午后走强,港股通... 今日港股整体震荡修复,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等大型科技股尾盘集体走强。截至收盘,恒生港股通新经济指数上...
煤炭板块领涨,红利ETF易方达... 今日煤炭板块领涨,银行板块涨幅居前,受此带动,红利系列指数表现亮眼,截至收盘,中证红利指数、中证红利...
新能源板块延续涨势,关注新能源... 今日午后,大盘震荡回暖,新能源板块带头反弹。截至收盘,中证新能源指数上涨1.3%,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
证监会同意昂瑞微科创板IPO注... 人民财讯10月23日电,证监会同意北京昂瑞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昂瑞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
港股IPO观察丨华曦达亮相IB... 近期,全球广播与媒体行业年度盛会IBC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深圳宝企华曦达以“AI Home”为主题...
IPO动态:电科蓝天拟在上交所... 证券之星消息,中电科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电科蓝天)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募资总金额为15.0...
加快数字货币跨境场景应用 拉卡... 央广网北京10月23日消息(记者 齐智颖 实习记者 刘子瑶)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拉卡拉...
ETF主力榜 | 化工ETF(... 2025年10月23日,化工ETF(159870.SZ)收涨2.34%,主力资金(单笔成交额100万...
周小川:AI对货币政策影响尚不... 10月23日,中国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在2025外滩年会回应人工智能(AI)对央行业务的影响时表示,这一...
“红利+科技”双管齐下!港股央... 外围关税扰动再起,市场不确定性升温,资金偏好转向避险的防御性板块,银行等高股息红利资产成为避风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