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1日下午,日本国会众参两院举行首相指名选举,日本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胜出,成为日本第104任首相,也是日本史上首位女性首相。
据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当晚,高市早苗举行就任后首次记者会,就经济、外交等方面阐述想法。
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截图
高市早苗首先针对新内阁组建耗时过长一事,向日本国民表达了歉意。
围绕日本自民党和维新会联合执政,她称,政治安定依赖于强有力的经济政策与外交安保政策。她还向日本维新会表示感谢。
经济方面,高市早苗称,计划在后续召开的首次内阁会议上,指示阁僚们针对当前物价上涨问题制定新经济对策。
当被问及对提前解散众议院的看法时,她说,将以经济政策为优先方向,没有时间考虑解散众议院一事。
外交上,高市早苗表示,今后将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希望尽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加深双方信任关系。
“凑票数”当选
首相指名选举21日先后在日本国会众参两院进行。根据选举规则,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过半者即可当选;若无人获得过半票数则由得票数居前两位者进入第二轮投票,得票多者获胜;两院结果如不一致且协商不成则以众议院结果为准。高市在众议院首轮投票即获胜,在参议院则是经第二轮投票胜出。
10月21日,在日本东京,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前排右二)在临时国会众议院首相指名选举现场阅读文件
高市的拜相之路充满波折。本来,自民党虽在国会两院失去多数地位,但仍是第一大党,与此前的执政伙伴公明党相加在两院距离过半数席位都不太远,高市当选首相并无悬念。但高市对“黑金”丑闻的处理引发公明党强烈不满,公明党于本月10日宣布结束与自民党持续26年的结盟关系,令高市当选首相的前景陡生变化。
为此,高市竭力寻找新的结盟对象,主要目标是议席较多的两个重要在野党——国民民主党和日本维新会。同时,国会第二大党、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也试图说服这两个党与其组成联盟,这样三党在众议院议席数相加就能超过自民党,有望实现“政权更替”。双方就此展开激烈争夺。
高市最初想与国民民主党合作,但遭拒绝,只能转向日本维新会,最终以在政策上作出一定让步为代价与其结成联盟,双方于20日签署联合执政协议。这也让立宪民主党的三党联盟构想彻底告吹。自维两党结盟后在众参两院距离过半数分别只差2个和5个议席,这为高市当选首相奠定基础。
在此次围绕首相指名选举的合纵连横中,“凑票数”成为关键词。日本立正大学教授苑志佳说,高市不得不去“凑票数”,因为议席数不足,其他一切便无从谈起。分析人士指出,这再次揭示日本政坛选票政治的本质,正如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所说,“政治就是数字”。
全面向右转
日本媒体认为,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组成的新执政联盟在政策上将进一步右转。双方在联合执政协议中明确,将提前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安保三文件”,加快扩充军备,并推动放宽武器出口限制;将设立独立的对外情报机构,并加快推进“反间谍法”等立法。
10月21日在日本东京拍摄的临时国会众议院首相指名选举现场
日本《朝日新闻》援引防卫省一名官员的话称,以往自民党与公明党联合执政时,立场相对温和的公明党还能对政府的安保政策形成一定制约,如今自民党与立场更强硬的日本维新会合作,政府在推进安保政策时可能失去必要的制衡与冷静。
高市本人也以其鲜明的右翼保守主张著称,其右翼形象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有日本外务省官员对高市执政下日本与亚洲邻国关系表示担忧。
从内阁人事安排来看,高市任命了多名保守派政治人物出任要职。内阁二号人物官房长官一职由前防卫大臣木原稔出任。他赞成修宪,此前任防卫大臣期间于2024年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成为首名在日本战败投降日参拜靖国神社的在任防卫大臣。此次出任防卫大臣的小泉进次郎过去也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出任外务大臣的茂木敏充9月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时大肆鼓吹“周边威胁”。
路透社认为,高市当选首相不太可能被视为进步变革的标志,而是可能标志着更加强硬的右倾化。
执政存隐忧
自民党和日本维新会虽组成联盟,但双方在企业和团体政治献金等一些重要政策领域仍然存在分歧。日本《读卖新闻》指出,日本维新会多年来在选举中与自民党处于竞争关系,尤其是在大阪的地方议员选举中,两党之间始终存在距离感。
10月20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本国会,日本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右)与维新会党首吉村洋文在记者会上握手
日本维新会此次与自民党结盟并未派成员加入内阁,而是以“阁外合作”方式参与执政。对此,日媒指出,此举为日本维新会保留了可“随时抽身而退”的空间,一旦两党分歧无法弥合,执政联盟极可能瓦解。
与此同时,由于高市未能拉拢更多其他政党实现在国会“稳定过半”,因此自维联盟在编制2025年度补充预算案以及推进争议性政策时仍将受到在野党牵制。美联社认为,这可能会使高市政府不稳定且“短命”。
此外,高市上任后很快将迎来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美国总统访日等一系列外交日程。《日本经济新闻》分析,高市虽历任自民党政务调查会长、总务大臣、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等职,但缺乏担任外务大臣或防卫大臣等直接负责外交安保政策职务的经历,其外交表现有待观察。
此前报道: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