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健康要敲钟了?
10月1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确认已正式受理轻松健康集团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材料。根据备案信息,该公司计划在港交所主板发行不超过3649万股普通股,拟将募集资金用于提升公司的品牌知名度、提高用户参与度及加强与业务合作伙伴的合作。
此次备案获受理,标志着轻松健康在上市进程中迈出实质性一步,对其而言意义尤为关键。今年1月,轻松健康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该申请于8月20日失效;仅隔十余天,公司于8月31日再次提交申请。
如此紧锣密鼓推进上市,既透露出公司对登陆资本市场的迫切期待,也折射出业务转型期所面临的深层焦虑。
招股书暴露增长困局
说到轻松健康集团,公众更为熟知的或许是它的轻松筹业务。
轻松筹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较早推出线上大病众筹模式的平台之一。它借助社交传播方式,帮助众多大病患者筹集医疗资金。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各类网络互助平台迅速兴起,轻松筹也借此东风实现了快速扩张。
彼时,凭借创新的业务模式,轻松筹吸引了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至2019年间,轻松健康集团累计完成8轮融资,总额约1.26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阳光保险、IDG资本、德同资本、道生资本、腾讯等机构。
然而,2024年6月,轻松健康集团宣布将旗下核心业务“轻松筹”及朵尔医院整体剥离,与上市主体切断关联。这一战略调整本意是为聚焦保险与健康服务主业,然而招股书数据,却清晰映照出集团在业务重构后面临的多重经营困境。
一方面,轻松筹集团业务结构调整后成本激增、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说明其盈利模式尚未形成稳定韧性。
据招股书数据,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轻松健康集团的收入分别为3.94亿元、4.90亿元、9.45亿元及6.56亿元,呈增长态势,但同期毛利率却分别为82.6%、79.9%、38.3%及32.5%,前后落差超2倍。归母净利润也同样大幅波动,分别为-1.12亿元、0.42亿元、-0.07亿元及0.81亿元。
另一方面,用户规模曾是轻松健康集团早期扩张的核心优势,随着众筹业务的剥离,集团失去了原有的社交裂变与流量沉淀能力,用户粘性大幅削弱。据招股书披露,2025年上半年,轻松健康集团的注册用户数量仍有1.68亿名,但活跃用户数量却缩水超六成,断崖式下降至约2300万名。
剥离众筹与医院业务,是轻松健康集团对政策与市场环境的被动应对,却也使其失去了叙事根基。未来,轻松健康亟需找到新的增长点,在规模与盈利之间取得平衡,这不仅是其生存发展的核心,也直接关系到IPO的成败。
轻松保自动续费惹争议
曾几何时,保险业务是轻松健康集团转型后当之无愧的“顶梁柱”,承载着其从大病众筹平台向“健康+保险”双轮驱动商业模式转型的野心。但近年来,这一业务却呈现出明显的下滑态势。
据了解,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销售的保险产品年化保费总额分别为13亿元、12亿元、10亿元及5亿元,同期来自保险公司的收入分别为3.39亿元、3.73亿元、3.31亿元、1.54亿元,保险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近乎腰斩。
用户转化的变化也直观地显现了轻松保业绩增长的压力。数据显示,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轻松健康集团从活跃用户转化的投保人数量分别仅约30万名和20万名,购买转化率低至5.0%和6.7%。
轻松健康集团保险业务的颓势,是外部环境剧变与内部模式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来,在大病筹款平台卖保险,本质上还是利用用户焦虑来实现流量变现,最终很难获得用户的长期认可。
最致命的是,轻松健康集团旗下的“轻松互助”业务发展乏力,不仅切断了重要的现金流,更导致其最核心、最具保险意识的用户大量流失。失去了这个高质量的私域流量池,保险业务如同无源之水,增长根基被动摇。
二来,互联网保险业务政策收紧,使得许多保险公司收缩了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轻松健康作为平台方,其产品丰富度和合作空间受到直接限制,业务开展难度增加。
比如:《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大幅提高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经营门槛;《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互联网保险公司之外的财产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必须符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风险综合评级等条件。
三来,轻松保“自动续费”问题,不仅引发海量投诉、损害品牌声誉,还严重透支了用户对互联网保险行业的整体信任,将潜在的长尾客户彻底推远。
在黑猫投诉等第三方平台上,针对“轻松保”的投诉量高达2362条,“诱导签约”、“自动续费无通知”、“退保困难”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许多用户反映,在捐款或浏览页面时,在未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被诱导勾选了保险产品,随后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连续扣费数月甚至数年,申请退保时还需承担高额的手续费。
总之,保险业务的萎缩与“自动续费”引发的争议表明,轻松健康在剥离众筹流量光环后,未能成功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且真正以用户价值为中心的新保险服务模式。
善意成了生意
有人问,既然轻松筹曾是集团的流量入口和品牌基石,为何非要忍痛割爱?答案显而易见,为了躲避“公益变生意”的骂名。
轻松健康切割轻松筹,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对手水滴公司的前车之鉴。2021年,水滴公司以免费的众筹业务为流量入口,精准导流至收费的保险经纪业务的商业模式,带着“中国版众筹模式”的光环登陆纽交所。
然而,资本市场和公众对此并不买账。上市后,水滴股价从发行价12美元一路暴跌至如今(10月20日)的1.78美元左右,市值蒸发逾84%。更严峻的是舆论反噬,消费善心、公益外衣下的生意等批评声浪将水滴筹多次推上热搜。
这种“公益引流+商业变现”模式的核心矛盾在于,善意成为生意的筹码,公益与商业的边界模糊,引发了信任危机。
在用户层面,轻松健康最初凭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益口号深入人心,建立了庞大的用户基础。然而,当捐款者发现自己善意的捐款行为成了精准营销的数据,当受助者的悲惨故事成了保险销售的背景板,这种信任便开始瓦解。
在资本层面,当公益的底色被商业欲望不断冲淡,当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持续流失,任何技术包装的新叙事都可能显得苍白。资本市场会否接受一个失去了原始流量入口、却又难以证明自身盈利能力的“纯健康服务平台”,仍是未知数。
如今,轻松健康试图用“AI+健康”的新故事来挽回资本市场和用户的人心。然而,在尚未完全解决公益与商业的根本矛盾之前,这个新故事显得根基不稳。
综上所述,轻松健康的真正考验,不在于能否讲好一个AI健康的新故事,而在于能否在商业逻辑与社会价值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在水滴的前车之鉴后,资本市场给予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