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赛力斯通过港交所聆讯,若后续流程进展顺利,其将成为首家“A+H”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
作为全球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赛力斯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24.02亿元;归母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扣非净利润24.74亿元,同比增长72.14%。
然而,光彩夺目的成绩单背后,却是营收下降、负债率高企、销量下滑等隐忧。在以技术为驱动的新能源赛道,赛力斯研发投入也远不如比亚迪、长城、小鹏等同行车企,当华为的光环褪去,赛力斯能否独立行走?
营收624亿,负债859亿
赛力斯的前身是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公司与华为跨界合作,并陆续推出了问界M5、M7、M9、M8四款车型,随着问界系列的持续热销,赛力斯在2024年一季度开始实现盈利转正,毛利率从2023年不足24%提升至2024年26.21%,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
然而细看之下,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却藏着众多隐忧。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624亿元,同比下降4.06%,一季度净利润增速虽高达240.6%,但二季度却骤降至56.7%,这种增利不增收,净利润增速几近“脚踝斩”的“反常”现象难免会让市场动摇信心。
事实上,在2024年之前,赛力斯长期深陷亏损泥潭,2020年—2023年,公司累计亏损98.35亿元,负债率长期维持在高位。今年上半年,公司负债合计859.02亿元,负债率76.08%,超过同时期的比亚迪(71.8%)、上汽(61.5%)、长城(62%)和长安(60.23%)。
更棘手的是,赛力斯账上的“活钱”也并不算宽裕,今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44.37亿元,同比下降11.76%;应付账款和票据继续维持在628亿元高位,与21亿元左右的应收账款和票据相比差距甚远;同期公司流动资产为688.4亿元,和770亿元流动负债相比还有近百亿元缺口。
事实上,赛力斯长期以来都需要融资输血,据相关媒体报道,自上市以来,赛力斯累计直接融资240.65亿元。2020年至2022年,是赛力斯直接融资的高峰期,公司通过三次定增累计融资135.73亿元。进入2025年,公司便开始了新一轮融资周期,今年4月1日,公司宣布赴H股上市。有业内人士预计,此次融资规模将超过70亿元。
销量下滑,“华为光环”正在消退?
在赛力斯第一次呈交的招股书中,“华为”仅出现了10次,而在聆讯后资料集里,这两个字却出现了61次,这种改变也暴露出了赛力斯目前无法摆脱华为依赖的窘境。
当年,赛力斯和华为共同推出“问界”品牌,开创了所谓的“智选车”模式。双方合作中,产品设计、定义、生产质量把控、销售都由华为决定,问界产品还搭载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全套部件,甚至合作前期,连问界品牌本身也属于华为。这种被业界称为“出卖灵魂”的交易,与其说是合作,不如说完全由华为主导。
渐渐的弊端开始显现,今年前9月,问界系列贡献了七成以上的销量,对应营收占比90.3%。但随着华为鸿蒙智行生态的扩张,赛力斯的“专宠”优势被加速分流,华为先后与奇瑞、北汽、江淮等车企合作,推出智界、享界、尊界等品牌,形成“五界”军团,赛力斯能否继续吃到最大的“华为红利”,存在不确定性。
销量高增长引擎也开始减速,今年1月份,赛力斯销售22430台新车,同比下降45.82%,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7906台,同比下滑51.39%。2月份情况类似,所有车型销量21329台,同比环比分别减少39.4%、4.9%。今年前9个月,赛力斯品牌累计销售汽车27.62万辆,累计同比减少5.72%,问界系列销量26.36万辆,同比下跌8.9%,是新势力阵营中除了理想汽车唯一下跌的品牌。
而除了华为的赋能,赛力斯也并没有建立很高的技术“护城河”,其研发占比在行业中并不算高,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为29.3亿元,研发占比仅4.7%,而对比同行,比亚迪同期研发投入占比约为8.3%,小鹏汽车超过12%。
如今赛力斯赴港上市在即,针对公司将采取何种创新措施化解高负债率,挽救下滑的销量,提升自我造血能力等问题,风口财经致电赛力斯投资者热线,对方并未给出有效回答。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吕华)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编辑:宋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