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而言,市场对迈瑞医疗赴港IPO消息的平淡反应,折射出投资者在长期战略想象与短期现实压力之间的权衡。一方面,港股上市被视为其开启新一轮全球化的重要引擎;但另一方面,连续数个季度的业绩下滑、商誉包袱、核心管理层减持均构成了现实挑战。
10月14日晚间,“国产医疗器械一哥”迈瑞医疗(300760.SZ)发布公告称,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并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专项审计机构。根据公告披露,此次拟发行的H股数量将不超过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0%(行使超额配售权之前),同时授予整体协调人不超过初始发行H股股数15%的超额配售权限。
图片来源于:迈瑞医疗公司公告
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此举似乎并未掀起波澜。截至2025年10月15日收盘,迈瑞医疗股价报收230.5元/股,当日微跌0.08%。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期医疗器械板块整体上涨1.30%,上证指数亦大幅上扬1.22%。
这或许因为市场已提前消化相关预期。此前,7月22日,彭博社曾报道,A股医疗器械领域的龙头迈瑞医疗正与潜在顾问团队紧密合作,推进在香港的二次上市计划,预计募资规模不低于10亿美元(约合78亿港元),并可能选择华泰证券、摩根大通等知名投行作为IPO事宜的承销商。
值得一提的是,赴港IPO或许是迈瑞医疗全球化发展的关键落子。在今年5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明确表示,公司设定的战略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即至2030年,成功跻身全球医疗器械企业综合实力排行榜前十。与此同时,迈瑞医疗管理层进一步透露,公司计划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70%以上。
迈瑞医疗在国际业务领域的表现尤为亮眼。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国际业务营收实现同比增长5.39%,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也稳步提升至50%。在此背景下,赴港IPO有望为迈瑞医疗进一步拓展国际体外诊断产品线提供资金支持。
营利双降,副董事长辞任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招标低位运行,医疗设备从公开招标到收入确认的周期延长,迈瑞医疗的国内市场收入持续承压,整体业绩表现不容乐观。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7.43亿元,同比下降18.45%;归母净利润50.69亿元,同比下降32.96%。
此外,由于早年间追求规模扩张不断进行并购,截至2025年6月30日,迈瑞医疗的商誉已高达115.1亿元,占总资产的19.58%,如果被收购标的未来经营业绩不达预期,迈瑞医疗商誉减值风险尚存。
在迈瑞医疗宣布赴港IPO计划的同时,其管理层亦发生重要调整。其中,公司创始人之一、中国(香港)籍的成明和卸任副董事长一职。公开资料显示,成明和拥有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硕学位,自2000年起,历任迈瑞国际营销副总裁、战略发展执行副总裁、首席战略官及联席首席执行官等职。2016年3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其担任迈瑞医疗总经理,此后转任副董事长。
值得一提的是,迈瑞医疗股东Ever Union自2020年首次披露减持计划至今,累计减持近1300万股,总套现金额突破50亿元,而成明和恰为 Ever Union的唯一董事。
综合而言,市场对迈瑞医疗赴港IPO消息的平淡反应,折射出投资者在长期战略想象与短期现实压力之间的权衡。一方面,港股上市被视为其开启新一轮全球化的重要引擎;但另一方面,连续数个季度的业绩下滑、商誉包袱、核心管理层减持均构成了现实挑战。对于迈瑞医疗而言,此次IPO能否成为提振信心的强心剂,不仅取决于融资规模,更取决于其能否向市场清晰展示穿越国内行业周期、有效管控风险并实现国际业务实质性突破的能力。
作者 | 赵红扬
编辑 | 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