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港股餐饮企业的业绩和股价走势均出现分化。
股价方面,海底捞(06862.HK)、大家乐(00341.HK)、九毛九(09922.HK)等股股价均出现较大幅度回调,小菜园(00999.HK)、太兴集团(06811.HK)、达势股份(01405.HK)等股表现抢眼。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第四大中式面馆品牌——遇见小面,正加速推进其港股上市进程。
10月14日,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次日即在港交所更新招股书,离登陆资本市场仅一步之遥。
一边疯狂开店,一边降价换量
遇见小面于2014年在广州创立,主打重庆小面及各类川渝风味菜品,涵盖面条、米饭、小吃与饮品,其川渝菜品包括招牌红碗豌杂面、金碗酸辣粉及老麻抄手。
数据显示,以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计,遇见小面在中国中式面馆市场中的份额仅为0.5%,排名第四,显示出行业高度分散的竞争格局。
遇见小面的业务布局呈现显著的区域集中性,其超半数餐厅位于广东省内,显示出对广东市场的高度依赖。
与海底捞、九毛九等品牌近年“断臂求生”的策略不同,遇见小面选择逆势扩张。
截至2025年10月8日,公司餐厅网络已覆盖中国内地22个城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门店总数达451家,而在2022年时仅为170家。
遇见小面未停下加速拓店的步伐,招股书显示,截至10月8日,共有101家新餐厅正处于开业前的筹备状态。公司还计划于2026年、2027年及2028年分别在中国及海外开设约150家至180家、170家至200家及200家至230家新餐厅。
为配合门店扩张、抢占市场份额,遇见小面采取了“以价换量”的策略。公司直营餐厅订单平均消费额由2022年的36.2元(单位人民币,下同)持续下调至2025年上半年的31.8元,特许餐厅订单平均消费额亦同步下调。
虽然这一策略为遇见小面带来更高的客流量和总商品交易额,翻座率也有所提升,但这也导致其单店效益不佳,直营餐厅单店日均销售额从2024年上半年的1.27万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18万元,说明降价带来的客流量增长不足以抵消单价下降带来的影响。
在2025年上半年,遇见小面的直营餐厅和特许经营餐厅的翻座率均出现下降,分别降至3.4次/天和3.1次/天。公司解释称,主要由于2025年上半年外卖平台上的推广活动持续加强,使若干顾客从堂食改为在外卖平台上下单。
业绩增长背后的财务隐忧
中式面馆市场是一个竞争高度分散的市场,遇见小面过去几年迅猛拓店以抢夺市场份额,这也带动了其经营业绩的迅速增长。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4.18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11.54亿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增至7.03亿元,同比增长33.77%。
盈利方面,公司于2023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4591.4万元,2024年提升至6070万元,2025上半年达4183.4万元,接近翻倍增长。直营餐厅层面的经营利润率也同步走高,2025年上半年达到15.1%。
在港股IPO前夕,遇见小面还进行了分红操作:2023年、2025年上半年分别派付1950万元、1470万元股息。
然而,在业绩向好的表象之下,遇见小面财务结构却暗藏风险。截至2025年8月31日,其流动资产为3.09亿元,流动负债高达5.49亿元,流动比率仅为0.56。同时,根据Wind数据,公司资产负债率2022年以来一直处于高位,2025年上半年为87.83%,显示其短期偿债压力巨大。
值得关注的是,在业绩向好的同时,遇见小面的二股东百福控股(01488.HK)选择了套现。今年8月6日,百福控股发布公告表示,以4800万元出售了遇见小面1.71%股权,其认为处置遇见小面小部分投资以实现可观收益属良好举措,该笔收益拟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目前,百福控股的全资子公司奇昕持有遇见小面15.44%的股权。
总结
遇见小面以激进的拓店策略和“以价换量”的打法冲刺IPO,表面上业绩增长亮眼,实则面临单店效益下滑、流动比率偏低、负债率高企等多重风险。在港股餐饮板块整体分化的背景下,其能否凭借资本加持实现可持续增长,仍需市场检验。
作者|遥远
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