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喆 国际金价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关口并在半年内上涨1000美元,是短期避险情绪、中长期货币政策预期,以及更深层次的全球货币体系结构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象征意义也远不止于一个市场数据的跃升,更反映了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解这些背后的逻辑,比单纯关注金价数字更为重要。
金价在今年突破4000美元,标志着全球货币信用体系正经历二战以来最深刻的变革,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货币体系重构的信号弹。2025年以来,金价累计涨幅已超过50%,其增速甚至超过了全球疫情期间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表现。这一极端走势反映出市场情绪的根本性转变,标志着黄金正从传统的避险资产,向更具战略意义的“体系信任标尺”转变。
短期来看,此次金价大幅上涨的直接催化剂,首先是地缘政治与政策不确定性,加上近期的美国政府“停摆”危机、全球贸易摩擦等因素,加剧了市场的避险情绪。同时,美联储开启了降息周期,降低了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成为金价突破的直接助推力。
但中期来看,全球央行特别是新兴市场央行为主导的持续购金行为,或许是金价持续走高的主要驱动力。IMF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外汇储备资产在全球总储备资产中的比例,较10年前下降了14.16个百分点,而黄金储备的比重上升了8.4个百分点。这种外汇储备“黄金化”的趋势,为金价提供了坚实且结构性的底部支撑。
另一边,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份额已从2000年的71.5%降至2025年二季度的55%左右,为近15年最低。同期,全球官方黄金储备达36274吨,总价值约3.91万亿美元,已与外国央行持有的美债规模(约3.9万亿美元)相当。若排除美国自身储备,非美国家黄金储备价值甚或已超过美债持有量。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央行连续增持黄金,沙特、波兰等新兴市场央行也加入购金行列。世界黄金协会调查显示,43%的央行计划未来12个月继续增持。全球央行的“购金潮”,会将黄金进一步推向全球货币体系的核心位置。在全球央行的带动下,私人部门资金也大量涌入,西方市场黄金ETF资金流入激增,投资者正加速配置黄金以对冲美元信用风险。同时,金价飙升也在改写全球财富地图,资源出口国将获得更多定价权,可能成为推动全球财富分配格局再平衡的“多米诺骨牌”。当黄金定价逻辑从利率驱动转向信用驱动,将为全球货币秩序带来重大变革。
长期来看,当前金价飙升的根本支撑,源于市场对美元信用的深层担忧及全球货币体系正在发生的结构性演变。作为“危机货币”,黄金价格的历史性突破实质上反映了全球投资者对以美元为核心的现行货币体系信任度的衰减。一方面,美国联邦政府深陷债务危机不能自拔;另一方面,市场的风险定价范式正在发生深刻转换。在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后,黄金与实际利率的传统负相关性显著增强,美国10年期实际利率与金价的负相关系数已攀升至-0.81。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在2025年上半年暴跌11%,创下自1973年以来的同期最大跌幅。叠加持续的地缘政治紧张与贸易摩擦等“常态化危机”,都让黄金从保值、避险资产演进为应对货币体系重构的核心战略配置。
总之,当前金价飙涨并非偶然,它是全球经济从“美元霸权”向“多极货币”体系过渡的必然产物。金价不仅标记着一种资产的价格,更成为衡量全球对美元信任程度的温度计。透过金价变化,我们可能正目睹一场货币革命,它昭示着单一货币主导时代的渐逝,预告了一个多种货币并存、相互制衡的新时代来临。(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