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上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登陆主板市场。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商业大数据服务商,首次公开其经营业绩。
招股书显示,企查查此次计划募资15亿元,主要用于C端和B端产品研发升级、多维大数据库升级以及商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
截至2025年6月,企查查累计注册用户已突破1.5亿,月活跃用户超8000万。
商业查询高毛利背后的商业模式
企查查成立于2014年,从企业信用查询工具起步,逐渐成长为一家专业的商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商。公司专注于商业大数据的收集、清洗、挖掘、分析,以及在不同实体领域的应用。
企查查的产品矩阵包括面向C端用户的普惠性数据产品,如企查查APP、小程序、web端,以及面向B端用户的专业版、数据接口等生产性服务工具。
经过11年发展,企查查已成为国内商业大数据服务领域的重要玩家。根据灼识咨询发布的行业报告,2023年企查查在市场份额、移动端活跃用户数上均排名行业第二,移动端应用商店下载量则位居第一。
财务数据是企查查招股书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报告期内,公司业绩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2年至2024年,企查查营业收入从5.18亿元增长至7.0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6.89%。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5亿元。
盈利能力更为惊人。2022年至2024年,企查查净利润从1.9亿元增长至3.17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已达1.72亿元。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毛利率水平——报告期各期,公司毛利率分别为87.24%、88.51%、88.81%和90.74%。
企查查的毛利率高达90%以上。支撑这一高毛利业务的是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从各类公开渠道获取数据,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清洗、整合、分析,最终以用户友好的方式呈现出来。这门生意的核心成本主要是技术服务费、带宽费、服务器托管费和少量的数据采购费。
用户画像下的增长瓶颈
企查查在用户规模方面表现亮眼。报告期各期末,公司产品累计注册用户数从8821.51万增长至1.51亿。各渠道平均月活跃用户数则从6467.64万增长至8011.25万。
然而,在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的背后,潜在的增长瓶颈已开始显现。2022年至2024年,企查查付费用户数分别为90.62万、102.14万和104.80万。2024年付费用户数仅增长2.6%,相比注册用户20.5%的增速,付费用户的增长明显乏力。
付费转化率也呈下滑趋势。企查查的付费转化率从2022年的1.03%降到了2024年的0.75%。这意味着,每100个注册用户中,愿意掏钱买单的不到1个人。
就付费用户忠诚度的角度来看,企查查老会员的续费率亦不算高。2022年、2023年、2024年度和2025年上半年,企查查会员的续费率分别约为54.13%、57.12%、56.55%和56.27%,于2024年开始出现下降,并在2025年上半年维持了这一趋势。
从收入结构来看,企查查严重依赖C端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C端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七成。2022年至2024年,C端业务收入分别为4.12亿元、4.88亿元和5.44亿元。
从产品或服务类别来看,企查查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会员类产品、企查查专业版及数据接口服务。其中,会员类产品收入占比较高,报告期各期分别约为85.09%、85.77%、84.98%和84.25%。
具体到会员类产品,VIP会员作为企查查最早商业化的产品,是公司业务的基本盘。报告期内,VIP会员收入占会员类产品收入的比例均在70%以上。
相比之下,企查查的B端业务虽然增长较快,但规模仍相对较小。报告期内2022年至2024年,B端业务收入分别为1.06亿元、1.30亿元和1.6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从20.49%增长至23.13%。
“红海”生存的差异化还是非差异化?
当前国内商业大数据服务市场主要由四大玩家占据:天眼查、企查查、启信宝、爱企查。
在这场竞争中,天眼查是行业老大,企查查排名第二。企查查在招股书中提到了自己的竞争优势——数据更新速度快,尤其是股权信息的更新,比对手更快。这也是它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第二的关键。
爱企查背靠百度,靠免费查询吸引了不少用户,但代价就是商业化能力较弱。启信宝在C端市场份额不高,但其母公司合合信息已成功登陆科创板,且还有扫描全能王等产品支撑业绩。
与国际上的竞争企业(如邓白氏、益博睿、穆迪)相比,企查查在营收规模、数据资产、管理效能、全球化视野等方面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面对行业竞争,企查查选择了一条相对保守的发展路径——控费保利润。2022年-2024年,企查查的费用率从52.3%下降到41.1%,下降了11个百分点以上。其中,销售费用率下降近10个百分点至15.9%;研发费用率降到16.6%。
这一策略与竞争对手合合信息形成鲜明对比。2024年,合合信息的销售费用率是29.8%,研发费用率是27.2%,费用率合计高达62.8%。
也就是说,合合信息每赚100元,要拿出63元去投入销售和研发,而企查查只拿出41元。
少花钱的策略,让企查查2024年的净利润达到3.2亿元,净利率高达45%。作为对比,合合信息2024年的净利润是4亿元,净利率是27.9%。
此外,企查查在技术上的投入力度,明显不如对手。2025年上半年,它的研发费用率降到16%,合合信息则达到26%。10个百分点的差距,但企查查却表示,公司研发费用率维持在可比公司的范围之内,与可比公司不存在重大差异。
“不差钱”的IPO与3亿元的现金分红
此次IPO,企查查计划发行不超过人民币普通股4025万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0%,计划使用募资15亿元,分别用于企查查C端商业大数据产品研发升级项目、企查查B端商业大数据产品研发升级项目、企查查多维大数据库升级项目、企查查商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项目。
但事实上,企查查账面并“不差钱”。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为1.21亿元,交易金融资产为15.95亿元(全部是结构性存款及银行理财产品,占总资产20.89亿元的75%以上),广义货币资金合计17.16亿元。
并且,公司有息负债几乎为0。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企查查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皆为0。
尽管企查查2025年上半年末有2.65亿元的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但这部分负债主要是预收款项(2.59亿元,占比97.73%),预收款项主要为初始确认时摊销期间超过一年的预收会员服务费于各期末的履约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履约义务,并不会产生沉重的利息支出,且随着时间流逝这部分负债更像是“纸面负债”。
据招股书披露,企查查约四成募资用来“人员投入”,其中企查查 C 端商业大数据产品研发升级项目人员投入3.08亿元,占该项目总募资的67.25%;企查查 B 端商业大数据产品研发升级项目人员投入为1.3亿元,占该项目总募资的75.94%;企查查多维大数据库升级项目人员投入为1.15亿元,占该项目总募资的31.31%;企查查商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项目人员投入为0.49亿元。综上,四个细分募投项目“人员投入”合计6亿元,占15亿元总募资的40%。
与之相对应的,企查查多次进行现金分红,合计3亿元。2022年7月,企查查决议向所有实缴股东进行现金分红1亿元。2023年3月,该公司再次决议向所有实缴股东进行现金分红2亿元。2024年、2025年上半年,企查查并未进行现金分红。
对于分红,企查查在招股书中表示,陈德强、杨京和施阳作为发行人(即企查查)的创始自然人股东,需就历史上发行人资本公积转赠、净资产折股、股权转让等事项缴纳个人所得税约8000万元。
同时,企查查于2022年11月设立员工持股平台苏州知己,陈德强、杨京需向持股平台实缴出资约3000万元。企查查方面称,这两项资金需求合计约1.1亿元,涉及金额巨大,仅依靠相关自然人自有资金无法满足。
企查查在招股书中表示,在此背景下,企查查结合实际经营情况和和持续发展目标,通过现金分红的方式解决创始人的缴税与出资需求,并相应外部投资者合理的投资回报诉求,具有合理性和必须性。
陈德强、杨京、万得信息等转让股权
据招股书披露,陈德强为企查查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其直接持股35.49%,通过苏州知彼间接控制11.54%的股份,通过苏州知己间接控制5.96%的股份,合计控制企查查53.00%的股份。
目前,陈德强为企查查董事长。相比之下,杨京直接持股12.07%,间接持股约2.58%(间接持股主体为苏州知己),为该企查查董事、总经理;施阳为该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直接持股4.73%。
招股书显示,2022年11月,兴富数智、国方构筑、元禾鼎业行使转股权,将对陈德强、杨京的全部债权全部转让成企查查的股权,三名股东分别获得企查查约1.34%、0.83%和2.00%的股权。
2024年11月,杨京再次对外转让所持企查查的部分股权。根据其与君安控股签署的《股份转让协议》,杨京向君安控股转让其持有的企查查42.60万股股份。转让完成后,杨京的持股比例由12.19%降至12.07%。
除此之外,万得信息亦在对外转让所持企查查的股权,但减持比例仅约0.47%。根据招股书,万得信息100%持有的投资主体荷花缘于2024年10月向君安控股转让其所持企查查的170.60万股股份。转让完成后,荷花缘的持股比例由16.81%减少至16.34%。
险峰投资的持股比例由6.73%减少至5.73%。本次上市前,险峰投资对企查查的持股比例为5.69%。同时,兴富新兴、元禾鼎业、兴富数智、国方构筑、中信投资、君安控股分别持股2.80%、1.99%、1.33%、0.83%、0.62%和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