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深交所的安排,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溯计量”)将于10月16日上会,接受深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2025年第23次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的审核。这意味着该公司的IPO进程在经过了两年多的等待之后,终于又向前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天溯计量成立于2009年6月,是一家全国性、综合型的独立第三方计量检测服务机构,主营业务为计量校准、检测、认证等专业技术服务,客户涉及生物医药、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能源电力、轻工日化、装备制造等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公司检测业务目前已广泛服务于中创新航、巨湾技研、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海辰储能等新能源电池企业,及广汽集团、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新能源车企。
天溯计量的IPO申请于2023年6月获受理,随后,该公司经历了4次中止、3轮问询,创下创业板审核中断次数纪录。所以,该公司的IPO之路堪称曲折,能走到上会这一步甚是不易。但尽管如此,该公司的IPO进程还是有必要再缓一缓。
何以此言?究其原因在于该公司今年1月被大型央企华电集团拉黑,被纳入“不良行为供应商”,取消其一年交易资格。(见下图,本图选自互联网)。中国华电集团作为央企客户,将天溯计量列为不良供应商,这意味着天溯计量在合作中存在严重违规行为。
当然,作为深沪交易所及证监会来说,其对IPO进程的推进不必看央企的脸色,不过,在IPO审核的过程中,尊重央企的意见与决定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央企提出的问题,需要在IPO审核的过程中加以重视。不然,一边是央企宣布天溯计量为“不良行为供应商”,一边是深交所同意天溯计量IPO过会,这岂不是成了深交所打央企的脸?因此,至少在天溯计量IPO上会的问题上缓一缓是有必要的,当天溯计量走出央企一年的拉黑期之后,再来推动其IPO进程也不迟。
实际上,就天溯计量的IPO来说,也还是存在不少隐患的。比如,尽管该公司报告期的业绩呈现出增长的势态。2022 年-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从59,720.09万元增长至80,011.69万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5.7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从8,438.54万元增长至11,105.68万元,呈持续上升趋势。但业绩的增速明显在放缓。2023年和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21.52%和10.25%,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19.99%和9.68%。
不仅如此,在公司业绩增长的背后,该公司应收账款的情况也在向不良方向发展。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14,294.06万元、17,691.70万元、22,813.00 万元和 29,643.16 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23.94%、24.38%、28.51%和 72.45%,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与此同时,应收账款的周转却在变慢,报告期(2022年到2024年)分别为5.23次、4.54次、3.95次,这意味着回款的周期越拉越长。
而且,天溯计量作为头顶“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2024年“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第二批深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诸多头衔的企业,该公司在研发费用上的投入远低于同行,明显有“重销售轻研发”的倾向。以2024年为例,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高达25.89%,而研发费用的占比仅为4.13%。
而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天溯计量的销售费用率远高于同行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报告期同行可比公司的平均销售费用率为9.64%、10.49%、10.93%、11.35%,而天溯计量的销售费用率却分别为25.96%、26.39%、25.89%、24.73%。
反观研发费用,报告期同行可比公司的平均费用率分别为8.40%、8.57%、9.08%、9.15%;而天溯计量的研发费用率却不足同行可比公司的一半,报告期分别为4.43%、4.30%、4.13%、4.20%。,不能不让人担心,如此低水平的投入如何能支撑起该公司未来的发展。
此外,该公司募资补流的必要性也令人质疑。招股书显示,天溯计量本次拟募集资金4.24亿元,将用于深圳总部计量检测能力提升项目、区域计量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数字化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使用募集资金分别为1.28亿元、1.75亿元、3166.90万元、9000万元。
但就其中的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来说,9000万元的募资投入似乎并无必要,甚至有圈钱的嫌疑。毕竟该公司2023年还突击分红2445.65万元,实际上该公司的IPO申请也是2023年6月受理的。既然该公司有钱分红,为何还要募资补流呢?这不明显是拿公众投资者当冤大头吗?更何况该公司本身也并不差钱,今年6月末,其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仅为18.45%。而且该公司既无短期借款,也无长期借款。因此,该公司补流缺少必要性,该项目不排除有圈钱的嫌疑。(本文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