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学重教是王庄村的淳朴民风和优良传统。据口口相传的资抖显示,王庄村的百年学校建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私塾传授和后来的学校教育。
民国时期主要是塾馆塾师教授,民国后期虽有学校,也是私立性质,规模很小。直到1948年解放后才成立了公办小学。
早期的塾馆和私立学校主要设立在王爱民的家里,后又转至小王庄前行王洪木和后行王洪珍的家里。聘请的老师有王新杰、王宜楷、王朝贵(字品一)王学之、王爱廷……这些老师不仅是腹有诗书的饱学之士,且均为品学兼优的社会贤达。就连八义集有钱的大户人家也执礼于王朝贵门下,诚聘其为自家的家庭教师呢。可见其当年塾师队伍的阵容了。他们确实也为王庄村人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棟梁之材和社会精英,这些精英均皆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更为无产阶革命斗争锻造出大批英雄模范和革命战士,众所周知的大革命时期曾任邳县县委书记的王树璜。親自策划並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古邳暴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又涌现了一大批抗敌英雄及模范战士。如王习之、王剑一、王爱梅、王爱联、王树枝、王荣之等等,更有英勇献身、千古留芳的革命先烈如王树璜、王爱民、王以亭、王宜汉、王洪青、王兆吉、王以洪等十三名革命先烈。他们都先后接受过王庄学校的思想文化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在后来的学校教育中,更注重于人性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学校还在小王庄的时候,天性好玩的学生一次在上学途中,几个学生见一瓜地有许多成熟的甜瓜,于是童牲大发,想方没法到瓜地里偷摘甜瓜食用。这本来是童性未冥的恶作剧,但瓜农一告状,老师即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他们不是简单的批评学生的事非观念,而且理论联系实际,借此开讲“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成语典故。学生们不仅知道做错了,而且也学会並加深了对这个成语典故的认识和理解。直到现在,他们仍记忆犹深呢。这已不仅仅是一次笑谈,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教育呢。
一九四八年,解放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已经解放、曾是老区的王庄村就开始谋划建立学校了。
新社会,新气象;新政权,新榜样。王庄村解放了,连村长都是人民选举的。据说当时有3名候选人,怎么选呢,群众几乎都是文盲,选票行不通,无奈就在高梁杆上划痕当选票。三名候选人分别用一道痕、二道痕、三道痕代替,同意谁就划几道痕……一番操作下来,才选出了新村长。
新村长一上任,立即开办学校,教室就用楼院子大地主的堂屋,並成立学校董事会,分工负责,各就各位:聘请老师、连为外地老师办饭的炊事员也确定由村妇联主任刘瑞侠兼职。分工细致到个人了。不可谓不重视。
全村办学校,全民办教育,全村第一所公立小学就在圩里楼院子诞生了!东西两庄的学生纷纷涌了进来,我也被母亲领着,自带桌凳走进了学堂。
地主的五间堂屋很宽大,自带的桌凳虽不整齐划一,但也成排成行。满意的家长笑容满面,兴奋的学生手舞足蹈。他们拚命的吸吮着文化的乳汁,同时也崩发着顽皮的活力。老师废除了体罚学生,但也实行奖惩分明的告戒,激励学生的荣誉感,对遵守与不遵守校规的学生于以区别对待,鼓励学生的积极性,鞭达不守校规现象,如在放学排队时,将守规先进的学生排成一队,把不守规的学生排到另一队,名曰“调皮队”,表现好后再调到先进的队里。走在路上,“调皮队”自觉无光,有的便自动跑到守规的队伍里,如此以来,“调皮队”的学生越来越少,最后都到了守校规的队伍里了,这种自觉的跳队行动,有力地说明了人的“人之初,牲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嘛。只要给于好的引导,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年幼的孩子生性是好动的、顽皮的,不可能是老气横秋的。有一次什么节日,大家燃放鞭炮庆祝,有的向远处丢,有的向空中抛,忽然一学生抛向空中的炮竹,被风吹到有草檐的屋上,将要冒烟燃起火苗了,众人大惊,如何是好呢?大人又不在场。眼看烟雾要成火势……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肇事的小学生,自知行为不当,立即挺身,使出洪荒之力,双手竟举起了一个木梯,在众人扶持下,靠了上去,又一起提水传上来,终于把火压了下去。避免了一场火災。
老师知道后,並没有简单责怪学生,而是立即把坏事变成好事,表扬了众生灭火的勇气,告戒以后注意事项,让大家受到了一次临危不惧的生动教育。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我也遇到过一次险情。
楼院前面大门上面有一个二层小炮楼,课间时常有人爬到上面玩,看风景。那天正玩着,突然有人喊:“上课了!”大家争先恐后涌到楼梯口,又一齐往下挤,我一脚不慎落空,顺着梯子摔了下来,虽未破皮,但也险象环生。老师不知道,我也不敢说。几天后,我的邻居同学告诉我家里,母亲听说,立即拉着我回到学校,她不是找学校算账,而是带我到出事地点,儿呵乖地叫着我的小名,双手作捧状往我身上抹,原来她是来给我叫魂的呢。虽说是迷信,但也起到了精神安慰作用。老师知道后,再也不让学生爬搂看景了。
这些有声有色的新式教学,是比教鞭的欧打、戒尺的惩罚更有效果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自1948年王庄村小学建立以来,历任老师除开校元老周洪恩、王爱廷两位老师外,又历经谢、白、曹……等等不下数十位老师的心血浇灌,教出的学生何止千百呢!可谓桃李满天下了。他们也都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成了新中国、新社会的有用人才,为国家和人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西之,这个温文尔雅的王庄小学教出来的学生,成了一位科学家,为国家的火箭发展作出了自已的贡献。
王爱全,这个曾是调皮队一员的王庄村小学出来的学生,服从国家分配,一颗红心扎根大漠边疆,利用自已的专业知识,为开发边疆,保卫祖国贡献了自已毕生精力,曾就任宁夏省会银川开发区副主任,享副厅待遇,並数次参加国家代表团出访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並在美国纽约登台讲述了中国经济建没的故事,誉满世界,名扬天下,为中华民族添彩,为王庄村民众和学校增辉。
王庄小学校,这颗广宇中璀璨的明星,上世纪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被当时的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将军发现,在了解其前因后果后,欣然命笔,挥毫写下《王庄小学校,向守志书》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灿烂的阳光里翌翌生辉。给王庄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增添了无限动力,也是对王庄小学校的鼓励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