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赢基金/供图
证券时报记者 陈书玉
在资本市场改革深化、投资者结构优化的背景下,指数投资快速发展,截至今年9月初全市场ETF规模已突破5万亿元,公募机构加速布局,产品创新频出。
发展指数业务六年多来,永赢基金ETF管理规模已超190亿元,推出黄金股ETF、通用航空ETF、卫星ETF、港股医疗ETF等多只业内首创产品。永赢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蔡路平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指数投资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复制,更需要对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布局。
追求短期胜率难突围
近年来,随着指数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如何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成为不少公募基金面临的重要课题。永赢基金作为一名“追赶者”,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
蔡路平表示,公司从2020年开始尝试“切蛋糕”策略,即在大行业中寻找细分机会。“当时医药板块很热,但我们没有选择布局整个医药行业,而是聚焦医疗器械这一细分领域。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这一差异化布局源于对产业趋势的深入研究。蔡路平认为,资管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需紧跟政策、把握产业升级方向。如低空经济相关的通用航空ETF、卫星通信及商业航天相关的卫星ETF,均对应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战略方向。
蔡路平认为,左侧布局虽存在不确定性,却是后来者弯道超车的重要路径——过度追求短期胜率难在竞争中突围,因此选择提前布局前景好但未被充分挖掘的领域。该策略已初显成效:永赢基金旗下黄金股ETF、港股医疗ETF、医疗器械ETF等产品年内表现突出,推动ETF总规模超190亿元(较年初47亿元增长近3倍)。其中,黄金股ETF两年内规模破百亿元,精准匹配黄金上涨行情;医疗器械ETF规模近50亿元,通用航空ETF、卫星ETF规模超10亿元,均为同类规模领先、流动性较好的ETF产品。
搭建全面“产品货架”
在验证差异化布局路线的可行性后,永赢基金开始加快完善产品矩阵的步伐。今年以来,永赢基金指数产品布局明显提速,截至目前,公司已成立11只ETF产品,涵盖A500、科创综指增强、自由现金流、港股通医疗等,涉及宽基+指增+策略+细分行业领域。此外,公开信息显示,公司还申报了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多只指数产品,积极扩充产品线储备。
“我们更多的是想去做一个货架,不管在什么样的市场环境下,都能为投资者提供合适的工具或工具组合。”蔡路平表示,左侧布局需要耐心,就像种下一颗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开花结果。“有些细分领域的天花板确实比较低,在起步阶段规模可能很难快速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在战略上做好规划,在战术上选择胜率更高的打法。”未来,永赢基金的指数产品货架将持续扩容,补齐消费、制造、科技、周期、金融、军工等核心板块。
此外,产品线的完善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蔡路平特别强调指数业务“基建”的重要性。“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都提供合适的投资工具。今年我们在T+0港股产品、跨市场产品、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量化技术驱动模式难躺赢
在指数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永赢基金也在积极布局量化投资领域。
蔡路平介绍,目前,公司的量化业务以指数增强策略为主,覆盖中证A500、中证500、中证A50、科创100、科创综指等多个指数。接下来将在主动量化方面加大投入,并已储备了基本面量化、多因子量化、机器学习等多种策略方案。
“量化是一个技术驱动型的商业模式,意味着你永远不可能躺赢。”蔡路平这样形容量化投资的特点,他表示,今年公司对量化业务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在硬件资源方面。“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策略效果,无论是在量价机会把握还是资金跟踪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风控方面,永赢基金建立了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蔡路平表示,“风控在公司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借助我们的明镜风险管理系统等工具主动管理风险,使收益特征有预期。”这种严格的风控文化使得永赢基金在产品运作中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为投资者的投资体验保驾护航。
蔡路平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产品布局,提升投研能力,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优质工具型产品。“我们相信,通过持续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我们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