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我国宪法明确的基本原则。公民享有辩护权、诉讼权等基本权利。但一段时间内,部分群体无法通过委托获得法律服务,导致权利“空转”。由此,法律援助制度逐渐建立。
2022年1月1日,我国法律援助法正式施行。记者从北京市司法局获悉,3年多来,北京市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9万件。北京已建立覆盖“市—区—街(乡、镇)—社区(村)”的四级法律援助体系。其中,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作为市一级法援机构,重要性愈加凸显。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宋岚介绍,“应援尽援”是他们的工作导向,三年多来,为妇儿残老、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占总量超40%;对于刑事案件,市级法律援助机构通知辩护率达100%。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宋岚。北京市司法局供图
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实现100%提供法律援助
刑事法律援助是法援制度的核心,也是最早开展的领域,这关乎程序正义和人权保障。
1979年,我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诞生,明确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为其指定辩护人。被告人是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人。此后,1996年、2012年刑事诉讼法两次修改后,法律援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应当指定辩护人的范围逐步扩展到盲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以及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人。
“法律援助法实施以来,无论是应当还是可以提供刑事法律援助的当事人,只要办案机关通知或提出需求,我们作为市一级的法援机构已经实现了审查起诉和审判两个阶段100%提供法律援助。”宋岚表示,“可以提供”的一般是因为当事人经济困难无力聘请律师,为了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司法程序公正,都会提供法律援助。
最早,刑事法律援助仅限于审判阶段,目前已经拓展到审查起诉阶段,在部分地区,这两个阶段的刑事辩护实现全覆盖。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刑事辩护全覆盖应该包含侦查阶段。宋岚介绍,侦查阶段的刑事法律援助也在探索之中。“我们会与市级公安部门沟通,如果有需求,也会根据案件和当事人的情况,酌情予以提供。”
对可能判处无期、死刑的案件指派至少5年刑辩经历的律师
对于法律援助,一直有担忧的声音:援助律师水平够不够?在刑事辩护的时候会不会尽责?
2023年,北京市司法局专门就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发文,要求法律援助机构强化全流程案件质量控制。宋岚介绍,从源头上,政府面向社会择优选择律师事务所,这是一套非常严苛的采购程序;其次,在案件办理的过程当中,无论是案前、案中还是案后都有相应的监管。
“我们会不打招呼去旁听案件,引入机构监督、同行评估、群众评价的多维度考核机制,从整个环节看还是比较严谨和细致的。”宋岚表示,对不合格的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一票否决。今年,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遴选50名高校学者、政法人员、资深律师等组建市级法律援助专家库,强化第三方监督。
对参与刑事法律援助的律师有没有更高要求?宋岚介绍,政府采购要求具有三年以上执业经验的律师。“尤其我们市级法援中心办理的刑事案件,多属于可能被判处无期和死刑的重大复杂案件,会要求律所指派具有5年以上刑事辩护经历的律师。”
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张国强在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通报,北京市级案件质量回访比例逐步提升至60%,较2020年增长约16个百分点。2022年以来,北京市、区两级评估法律援助案件超3.3万件,未出现不合格案件。今年评估结果显示,案件优良率达71.47%,较去年同期提升6%。
为特殊群体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占总量的41.7%
2003年7月国务院发布《法律援助条例》后,法律援助的范围从以往主要是刑事诉讼领域,扩大到民事、行政诉讼领域以及非诉讼领域。民事法律援助以当事人申请为主。因此,哪些人通过什么渠道可以便捷获得法律援助,是考量法援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因素。
宋岚介绍,近年来,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聚焦民生领域扩大服务群体,将农民工、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等法律明确规定的特殊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结合北京实际,将因疫情致困人员、新业态从业者等群体纳入保障范围。法律援助法施行以来,累计为特殊群体提供法律援助3896件,占法律援助案件总量的41.7%。
围绕劳动报酬、婚姻家庭、社会保险等高频诉求,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设立“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反家暴快速通道”“律协婚姻家事委员会公益服务窗口”等服务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案件“优先受理、快速办理”,情况紧急的案件24小时内完成指派。三年多来,累计为2138名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帮助挽回经济损失2.13亿元。
如何让申请法律援助的渠道更丰富、流程更简便?宋岚告诉记者,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构建了“12348热线+网络平台+实体窗口”的服务体系,线上实现法律咨询、案件预审、线上调度全流程电子化,线下在法院、检察院、看守所、部队等场所设立24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在流程上,推行“一表申请、一次告知、一站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推行法律援助经济困难告知承诺制,以承诺代替证明材料;法律援助申请审核时限从法定7日压缩至3日;申请材料齐全的简单案件当日受理、当日审批、当日指派。
对行动不便的群体,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提供“电话预约、上门服务”。今年7月1日以来,实行午间法律服务“不打烊”便民举措,服务大厅窗口在工作日8小时不间断接待,解决群众“上班时间没空办、休息时间没处办”的时间差难题。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