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5日电 (李爱平徐沛东成诚)“太感谢你们了,不仅帮我找到了马群主人,还化解了我们之间的误会!”7月19日,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呼伦镇牧民王某紧紧握住呼伦边境派出所副所长特尼格日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此前,王某租赁的草场闯入一群马,与马群主人德某就此事产生纠纷,在呼伦边境派出所与镇综治中心的联合调解下,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这是该所联合综治中心化解边境矛盾纠纷的又一鲜活案例。?
作为边境地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呼伦边境派出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与呼伦镇综治中心紧密协作,创新探索“多元调解、联合协作”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辖区和谐稳定筑牢坚实屏障。?
“信息灵、响应快、合力强,才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该所民警张灵威介绍,派出所与镇综治中心建立“信息共享、联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矛盾纠纷化解的强大合力。派出所依托日常走访、接处警等工作,第一时间收集辖区矛盾纠纷线索,每日与综治中心进行信息互通;综治中心则整合司法所、法庭、社区等多方资源,同派出所组建联合调解团队,根据纠纷类型精准调配力量。
今年3月,辖区两个嘎查的牧民因草场界限争议积怨加深,甚至险些发生冲突。派出所接警后,迅速将掌握的草场历史界限、牧民诉求等信息通报综治中心。双方联合开展5次走访,通过“讲政策、拉家常、谈邻里情”的方式耐心疏导,最终促使两户牧民达成一致,重新划定了草场界限。?
针对边境地区矛盾纠纷特点,派出所紧扣基层治理难点,联合综治中心、司法所打造“铁三角”调解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提质增效。三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矛盾纠纷形势,制定针对性调解方案;每季度组织基层治理业务培训,提升调解员政策运用和沟通协调能力。今年5月,牧民巴某与格某因牲畜越界吃草发生争执,情绪激动的双方互不相让。派出所联合综治中心、司法所组成调解小组,先分别倾听双方诉求,再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相关规定释法明理,最终让两人认识到自身问题,达成赔偿协议。自该模式推行以来,已成功调解涉牧纠纷18起,调解效率较以往提升40%。
“只有让群众懂法守法,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矛盾纠纷。”派出所社区民警乌云毕力格表示,该所与综治中心将法治宣传作为矛盾预防的重要抓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群众法律意识。线下,民警与综治工作人员组成宣传队,深入嘎查、牧点发放宣传资料、举办法律讲座,用牧民身边的案例“以案说法”;线上,拍摄系列短视频,通过微信群、短视频平台传播,内容涵盖草场纠纷、邻里关系等常见问题。截至目前,已开展线下宣传32场次,制作短视频11条,观看量超2000人次。牧民朝克图看完视频后说:“以前不知道草场界限有这么多讲究,现在明白了遇到问题该找哪个部门、该怎么依法解决。”?
自与综治中心深化合作以来,呼伦边境派出所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2起,调解成功率超95%,辖区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3%,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下一步,派出所打算吸纳嘎查的老党员和德高望重的牧民代表加入调解队伍,借助他们熟悉当地情况、扎根群众的优势,让矛盾调解更接地气、更有实效。”该所所长文明介绍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