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 本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图说(中英文版)
15位名贯古今人物,15则蕴意宏远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法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图说(中英文版)》(右)
六尺巷旋转折叠灯(左)
巍巍中华,泱泱古国,先贤们对“法”的叩问和求索,生生不息。溯至上古“皋陶决狱”,法律雏形已现端倪;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中华礼法文化之基;春秋战国,不同法律思想绽放异彩,法律条文“布之于众”;秦汉以降,成文法体系广泛确立,法制规范规模已成;及至盛唐,法制文明超越国界,辐射亚洲诸国。
华夏历史数千载,长河浩瀚;法脉传承贯今古,熠熠生辉。在“法律”这一维度上,深邃的思想绵延不绝,崇高的精神灿若星辰,无私的正气经久不衰。众多法律人物在历史深处恒久闪烁,他们或为思想家,以睿智的见地启发人心;或是为政者,以坚定的意志推动法律实践;或为法典编修人,以精湛的技艺构筑法律体系;或为法学家,以深刻的哲思诠释法律真谛。这些杰出的法律人物和法治故事,不仅承载了法律文化民族品格,也为今天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启迪。
《法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图说(中英文版)》以古雅的原创工笔绘画,呈现中国历史上15位名贯古今的法律人物,讲述15则蕴意宏远的法治故事。经过一年时间设计构思、绘画创作、文案推敲,我们着力考据人物肖像、斟酌服饰器物;在素材选择上忠实史料,力求简明精当;在内容阐述上参读法史学权威观点,力图提炼中华法治文明精神标识,赓续法律文化精神血脉,萃取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价值精髓。
《法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图说(中英文版)》创作过程中,得到中国法律史学会指导,张生会长、罗冠男教授、李德嘉副教授、李驰讲师审核,以及相关人士出谋划策、贡献智识。所有关怀和帮助恕不另述,同此致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法治文明。《法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图说(中英文版)》精选的法律人物和故事,也许为你熟知,或许是你未识,但在法律文化精神赓续上,相信这本画册有助于我们坚定法治自信,不断从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丰厚的历史滋养。
佳 / 话/ 赓/ 续
传承法律文化 点亮法治之光
人民法院出版社结合《法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图说(中英文版)》故事内容,取“六尺巷”故事内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社会和谐、邻里和睦、矛盾化解、传世佳话更好展现,荣誉出品“六尺巷”旋转折叠灯,用鲜活法治故事传承法律文化,以生动文创作品点亮法治之光。
15则故事之压轴: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接到安徽桐城家书,族人与邻居因三尺宅基发生纠纷争执不下。张英提笔回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诗即退让三尺,邻居感其雅量亦让三尺,六尺巷道由此而生。这则载于《桐城县志略》的佳话展现了“以和为贵”“天下无讼”的传统理念,也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蕴含的解纷智慧。
六 / 尺 /巷 /折 /叠 /旋 /转 /灯
让故事具象化,亮法治之柔光
当传统文化遇上现代创意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源自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礼让诗,不仅成就了一段“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历史佳话,更在当代被赋予新的社会治理内涵。
最大宽度125mm
完全收纳状态下高仅30mm
完全打开状态下高215mm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参观六尺巷时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广安徽“六尺巷”等调解工作法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焕发出蓬勃生机和力量。
后续,人民法院出版社将结合《法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图说(中英文版)》故事内涵,陆续推出不同主题、群众喜闻乐见、实用好用的文创产品,敬请期待……
使用小贴士
旋转拉起自然亮灯,点按顶部开关机亦可点亮/关闭
《法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图说(中英文版)》(右)
六尺巷旋转折叠灯(左)
来源:人民法院出版社
编辑:李然 张锡鹏 朱伊迪 孟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