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俄军突击队突然出现在红军城市中心火车站时,这场持续了11天的突袭战彻底撕碎了乌军防御神话。矿井隧道、无人机蜂群、侧翼包抄——俄军为何能如此迅速地瓦解这座“钢铁堡垒”?而西方精心武装8年的乌克兰,为何在关键时刻暴露出致命软肋?
红军城的战局变化快得令人窒息。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消息可知,日前,俄军突击小队首次渗透红军城城区时,外界还认为这不过是又一场拉锯战的开始。
但短短11天后,俄军已在城内建立7个据点,控制40%街区,甚至将触角伸向“姐妹城”季米特洛夫,对乌军后方防线实施袭扰,进一步加剧了乌军的防御压力。
据称,原本6条补给线中,仅剩帕夫洛格勒高速公路尚能通行,但俄军FPV无人机群持续截杀运输车队。
7月以来,俄军在全战线发动超1500次无人机精确打击,进一步绞杀乌军补给。若乌军被迫撤退,唯一通道将遭俄军火力全覆盖。
此外,俄方认为,红军城侧翼,所有乌军主力,以及参战的西方雇佣军,都正在被合围在这一大战局部署当中。
这种推进速度显然“超出乌军预期”。
乌克兰内部消息证实,近日,驻守红军城的乌军第68猎兵旅和第155法式旅已接到撤退命令,分别向城北和乌克兰卡方向转移,仅留第25空突旅孤守城区。
英媒分析认为,乌军若继续固守只会陷入俄军合围,借助煤矿隧道西撤是唯一生机。但这一通道同样被俄军反向利用:俄军敢死队通过隧道隐蔽机动,不仅成功在铁路北侧建立据点,还持续向其他方向渗透。
据称,俄军敢死队正通过错综复杂的煤矿隧道多路渗透,双方在地下展开血腥遭遇战。
撤退中的乌军第68猎兵旅某连队与俄军在隧道内爆发近距离激战。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乌军一度重创俄军,但这种战术胜利难以扭转战略颓势。
专家指出,俄军能承受此类小规模伤亡,而乌军失去补给线后弹药和兵员补充已断,红军城失守仅是时间问题。
当前俄军正通过"地面强攻+隧道奇袭"的双重压力加速收网,残余乌军即便借助隧道撤退,也随时可能遭遇伏击。
要知道,乌军曾在此依托煤矿地下工事和层层雷区死守一年多。如今外围阵地被11万俄军主力撕开缺口,城内预备队却因兵力捉襟见肘被迫调往前线,这场围绕地下网络的特殊较量,似乎正加快俄乌战场结束的进程。
不过,俄军同样承受巨大压力。乌军无人机系统化打击俄军后勤节点,试图延缓其推进速度。
乌军司令部下令死守阵地,等待主力侧翼反攻。但外媒指出,俄军采取“迂回包围”战术,避开正面交战,快速向纵深穿插。
另据《每日电讯报》消息,俄军精锐无人机部队已从库尔斯克州调往红军城,技术优势或进一步压制乌军。
红军城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一旦失守,顿涅茨克防线门户洞开,乌军将被迫分散本已捉襟见肘的兵力。
目前乌军名义上有160个旅,包括132个战斗旅和28个支援旅,但实际每旅仅2000余人,野战部队总数约30万。面对俄军多点进攻,乌军或不得不放弃次要据点,收缩至重点区域防御。
这场战役已演变为双方后勤与意志的较量。俄军试图通过高速穿插切割乌军防线,而乌军则在无人机袭扰下艰难维持补给。
军事专家认为,红军城陷落或成时间问题,但乌军若能在增援抵达后组织有效反扑,战局仍有变数。随着俄乌将更多资源投入此战场,这场“最后五分钟”的拉锯战或将决定顿巴斯地区的最终归属。
只能说,西方战略误判的苦果正在显现。他们曾坚信对乌军援和训练足以拖垮俄罗斯,却低估了俄军适应无人机战争的能力——仅7月就投入超6000架次,这种“蜂群战术”让传统防御工事形同虚设。
更致命的是,西方将乌克兰视为“战略试验场”的投机心态,导致援助始终停留在“勉强维持”而非“决胜升级”的层面。正如基辅匿名官员抱怨:“我们收到的永远是过时的装备和迟到的承诺。”
未来的战局走向已现端倪。
俄军试图速战速决,而乌军则在崩溃边缘苦苦支撑。
若红军城陷落,俄军将获得进攻顿巴斯腹地的跳板,很可能复制“围点打援”模式,在恰索夫亚尔或克拉马托尔斯克开辟新战场;而乌军将被迫放弃大片外围据点,陷入更被动的防御战。
不过,对于乌克兰而言,真正的危机或许不在战场,而在西方内部日益浓厚的“乌克兰疲劳症”——当美西方国家耐心耗尽,欧盟国家削减援乌预算时,泽连斯基政府能获得的筹码只会越来越少。
这场战役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现代战争的残酷逻辑:技术、后勤和体系对抗决定胜负。俄军通过无人机、电子战和高速穿插战术,瓦解了乌军的传统防御优势;而西方的犹豫和投机,则让乌克兰付出了惨重代价。
这场战役或许只是顿巴斯决战的前奏,但它的教训已经清晰——再坚固的工事也抵不过体系碾压,再努力的坚守也难补战略失衡。若西方继续用“添油战术”应付这场地缘博弈,最终付出的代价恐怕远不止几个红军城的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