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
近日,温州一农商行因向非营销岗位下达存款考核指标被监管部门罚款265万元,引发业内对银行“全员营销”现象的关注。事实上,类似做法在业内早已屡见不鲜,甚至被不少员工视为理所当然。有银行人士调侃:“我们柜员叫‘厅堂经理’,后勤也背任务,安保也要帮忙揽储。”这看似轻松的说法背后,折射出一种习惯性的考核思维。
根据《中国银行业存款业务自律公约》规定,银行不得对非营销岗位下达存款指标,也不得将存款任务与个人薪酬、职务安排挂钩。然而,实际操作中,一些银行通过更改岗位名称、设置隐性考核等方式,变相推动全员营销。这类做法虽未明面违规,却模糊了制度边界,也带来潜在的合规风险。
为何全员营销会成为部分银行的常态?归根结底,还是考核导向问题。随着净息差持续收窄、负债成本上升,银行在低成本资金的争夺上面临不小压力。一些机构在短期考核压力下,选择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完成任务,将揽储指标层层传导到各个岗位。这种方式在数字上或许能短期见效,但从长远来看,难以持续,也容易引发员工的不满和监管关注。
不少一线员工坦言,入职时从未被明确告知非营销岗位不能摊派存款指标,有人甚至多年后才意识到相关制度早已有所规定。这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制度宣传不到位,二是部分银行内部考核压力已然取代了制度规范,变成主导行为的默认逻辑。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银行网点客流量减少,不少机构为了维持业务增长,倾向于将所有员工都动员起来,用人海战术对抗流量焦虑。但这样做,不仅削弱了岗位的专业性,也可能损害服务质量,甚至影响客户体验。
监管的态度并非反对营销,而是强调要依法合规、职责清晰。将操作、风控、后勤等非营销岗位纳入营销体系,不仅容易造成职责错位,还可能带来风险管理上的漏洞,甚至诱发误导销售等问题。
从长远看,银行要摆脱全员营销的惯性,还是要回到制度本源。未来,随着《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的正式施行,银行员工的考核方式将更加规范。如何从制度上引导全员营销回归合理边界,将是各家银行管理者必须直面的课题。
一方面,应加大对行业规范的培训和宣导力度,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另一方面,更要对绩效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避免一味追求短期指标,把考核重心转向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等长期价值。
营销机制应当体现岗位职责的差异化。营销人员可以专注于业务拓展,而非营销岗位应专注于自身专业领域。这样既能保障员工的正当权益,也有助于银行构建稳定、健康的管理文化。
银行不是不能营销,而是不宜“一刀切”。在监管和市场的双重要求下,唯有尊重岗位规律、回归制度逻辑,才能真正实现从全员营销到精细运营的转变。这既是对监管的回应,也是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