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此次事件,不仅需要谴责网络暴力,而且有必要重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网络是非观。”
□本报评论员 赵志疆
2025年7月25日,备受关注的“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一审宣判。法院经审理认为,无法认定男生肖某某针对特定对象实施了性骚扰,驳回女生杨某的指控。肖母表示,判决还了肖某某清白,下一步她将起诉网暴者。
事件的起因是,2023年10月11日,武汉大学女生杨某发文称,在图书馆自习时被肖某某性骚扰。两天后,武大发布通报给予肖某某记过处分,但未陈述肖某某具体违规违纪行为。肖母称,针对这份处罚决定曾向武汉大学提出申诉,并附上肖某某皮炎相关病例资料。“武汉大学相关负责人多次明确表示,可以排除性骚扰,如果认定性骚扰,会在通报中明确写出来。记过处分,是为当时的舆情降温,是应急处理措施”。
然而,武大的所谓“舆情降温”措施,非但没有平息争议,反而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肖某某遭受学校处分,被不少网友理解为“实锤”。随着女生杨某持续曝光肖某某的个人信息,并发帖质疑肖某某“有权有势”,导致肖某某被网民“开盒”,全家遭遇严重网暴。肖母称,现实中肖某某也被同学孤立、谩骂,出现割腕、跳楼举动后,被精神卫生医院确诊创伤后应激障碍,因自杀风险高被医生建议收治入院。
如今,法院判决已证明,武大当初处分肖某某缺乏事实依据。既然如此,武大于情于理都有必要撤销当初的处分,并向肖某某表达应有的歉意。这不仅事关肖某某的个人权益,而且事关大学的体面——面对舆情,开诚布公的姿态和深入细致的调查不可或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大学不应轻易放弃原则,试图以“和稀泥”的姿态息事宁人。
此次事件之所以再次引发舆论强烈关注,在于涉事女生杨某的态度。法院判决后,杨某不仅毫无悔意,而且还在社交媒体上高调炫耀已经保研读博,甚至还对肖某某冷嘲热讽。据传,杨某在香港浸会大学读博,学校表示,将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处理任何违规行为。杨某的行为,引起了不少网友对其道德品质的强烈质疑。
实际上,杨某的所作所为不仅涉及道德问题,同时也涉及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有网友发现,杨某的硕士论文漏洞百出,其中不仅有大量的数据造假和引用错误,甚至还出现了“2001年通过的离婚法”这种子虚乌有的法律名称。学位法明确规定,如果申请人或获得者在取得学位的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经由学位评定委员会裁定,授予单位有权拒绝授予学位或撤回已授予的学位,其中第一项就是“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被确认涉及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违规行为”。那么,杨某漏洞百出的论文,到底是如何顺利通过答辩的?如果其中存在学术违规行为,武大是否应撤销杨某已经取得的学位?
与诸多网络暴力事件一样,“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在持续发酵的过程中,那些肆意撩拨公众情绪的谣言,不仅使事实真相模糊不清,而且使当事人深受其害。反思此次事件,不仅需要谴责网络暴力,而且有必要重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网络是非观。以法律的名义,深陷舆论漩涡的武汉大学不应继续保持沉默——给肖某某一个公道,才能给所有关心此事的人一个说法。